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同志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憂患意識”的實質在于居安思危,而不是患得患失。“憂患意識”的要義在于頭腦清醒,應對裕如,而非杯弓蛇影,心存疑懼。晴空萬里尤須提防暴雨,風平浪靜也要警惕暗涌;風調雨順也要囤積糧草,烽火盡熄不敢放馬南山;而且承平之際往往潛伏著敗亡之因,繁榮之時可能醞釀著衰退之機。這些自然的、社會的、政治的常識,就是古人“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所要揭示的道理。
“憂患意識”,既是一種思想觀念,也是一項實踐要求,其一,“憂患意識”體現了規律性的認識。在這一點上,古人有許多閃耀著思想光芒的闡述,比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等。在這里,他們強調的是一種思想觀念,探尋的一種發展規律。中國歷史綿延數千年,一個國家,一個王朝,一個君主,開始時勤勉敬業,到后來驕奢淫逸,如春秋時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中唐時開元之治的李隆基,均逃不脫始盛終衰的歷史宿命。其二,“憂患意識”體現了實踐性的經驗。在這方面,古人也有許多光鑒千古的政治智慧。比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作為一種重要的施政經驗,體現了古代先哲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這一點上,最為典型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其執政之初,處處以亡隋為戒,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勵精圖治,終于成就了名標青史的“貞觀之治”。
“憂患意識”,并非杞人憂天,聳人聽聞,只不過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善于觀察危機的端倪,主動尋找危險的苗頭,隨時警惕危難的征兆。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人生存、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潛在素質。這種素質可以使一個國家強大,使一個社會進步,使一個民族興旺,使每一個人永遠保持樂觀向上之精神,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然而,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總不乏一些“自大的國民”、“膨脹意識”短缺,比如在“文革”及其以前,即使餓殍盈野,饑荒遍地,也還要委過于“自然災害”、“蘇修逼債”;即使政治陷于動亂,經濟瀕臨崩潰,也仍然陶醉于“形勢大好,不是小好”。
的確,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面臨著光輝的前景。雖然成就令人陶醉,前景使人振奮,然而,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人們不能被激情淹沒理智,也不能用愿望代替現實。比較一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分析一下國內尚存的問題,我們并沒有多少殊堪驕傲的本錢。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可以使人正確地認識形勢,在強烈的危機感中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事業的新境界;驕傲自滿、安于現狀,則會使人盲目樂觀,不思進取,在頹廢享受中喪失斗志,最終葬送大好前程。這是被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反復證明了的真理。
(作者單位: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