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內民主生活的曲折發展軌跡啟示我們:健全黨內民主生活是我們黨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以黨員為主體;堅持以黨員領導干部為主導;堅持民主的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服從于民主原則;堅持民主與集中內在的動態的統一;必須著力構建完善的黨內生活制度體系。
關鍵詞:黨內民主;發展軌跡;歷史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25-06
黨內民主生活是指黨內生活的民主化狀態。黨內民主生活是黨的生命力的源泉,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自黨誕生至今,黨內民主生活呈現曲折發展的歷史場景。其間,既有嚴重不足乃至名存實亡的悲壯歲月,又有健康發展乃至空前活躍的黃金時期。回顧黨內民主生活發展的歷史,感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啟示,對于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內民主生活:從嚴重不足到空前活躍
這一時期黨內民主生活的演進,總體上呈現“V”字形軌跡:遵義會議之前,個人專斷居于主導地位;遵義會議以后,黨內生活日益民主化乃至空前活躍。這一時期可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黨的成立到土地革命時期,表現為個人專斷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在建黨之初,我們黨就注意到了黨內民主對黨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然而,由于當時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在整體上比較膚淺,也由于黨中央沒有集體領導的制度、共產國際的高度集權對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民主生活的制約,以及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影響等,在大革命時期的黨內生活中,基本上是個人專斷居于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和當時主持黨的中央工作的領導者,陳獨秀實行的就是家長制的領導作風,獨斷專行,聽不得別人意見,容不得人,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嚴重危害。基于此,1928年6月通過的六大黨章,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三條原則,基本上體現了黨內生活在民主與集中兩個方面的要求,為黨內民主生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革命失敗后,汲取了血的教訓,黨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較好地發揚了黨內民主,并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實際上形成了集體領導的體制。但是,由于黨畢竟處于幼年,此后黨內接連出現的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使剛剛得到恢復的黨內民主生活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長達四年的統治時期,教條主義和獨斷專行盛行,嚴重地窒息了黨內民主,使黨的事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在此期間,毛澤東在根據地對健全黨內民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提出了“在組織上,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的基本主張和黨內組織生活的五條基本原則,從而確立了在民主條件下實現集中和在集中條件下保護民主的行動邏輯,為黨內民主生活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建設性貢獻。
以1935年黨的遵義會議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黨內民主生活由此發生了重大轉折。遵義會議以后,黨內有了基本正常的民主生活。它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形成并保持了集體領導體制,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第二,黨員民主權利有了基本保障,不同觀點經常交鋒,但沒有出現打擊誰的現象。這一時期,黨內思想非常活躍,民主集中制在實踐中成為全黨遵循的原則,黨內監督思想與規章制度建設受到全黨重視,黨的政治生活逐漸制度化、程序化。伴隨黨內民主生活的正常化,黨的事業開始走向輝煌。
第二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表現為黨內民主生活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均取得豐碩成果。這一時期,黨進一步走向成熟,通過認真總結自身建設的經驗教訓,正確運用抗日戰爭所提供的歷史條件,為黨的建設和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使黨在民主的黨內生活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一是在理論上,對黨內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和民主集中制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指出,只有發展黨內民主,才能“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發展黨內民主是“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武器”,而“黨內缺乏民主生活,發揮積極性的目的就不能達到”。[1]黨對黨內民主生活的重要性認識的深化,有力地推動了黨內生活的民主化進程。這一時期,黨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和理解也達到了相當深的程度,逐漸找到了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途徑和關鍵點。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所做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深刻地闡述了“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科學內涵,豐富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論;七大黨章具體闡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且提出了民主集中的四項基本條件,還把毛澤東提出的“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全黨服從中央”寫進了黨章,作為民主集中的原則,為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的黨內民主生活奠定了新的理論指導。
二是黨內民主生活的制度保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和紀律的決定》等三個黨內法規性文件,邁開了黨內民主生活制度化的第一步。之后,黨中央又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和決定,使民主集中制原則更加具體化、制度化。黨的七大制定了民主革命時期最完備的一部黨章,并在黨章中第一次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從而為黨內民主確立了主體力量。
三是黨內民主生活的實踐形態和原則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這突出體現在延安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上。1941年至1945年間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為黨內民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一,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黨的思想和理論建設擺脫了教條主義的禁錮,為黨內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其二,提倡在黨內生活中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使黨內民主有了明確的實踐形式;其三,為黨內民主實踐提供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價值原則,使黨內民主的實踐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之后召開的黨的七大,則以前所未有的民主選舉方式將黨內民主建設推上了新的臺階,以至在七大閉幕時,劉少奇在報告中宣告:“高度的民主與高度的集中相結合,將是今后黨內生活的特征。”[2]39
第三階段是解放戰爭時期,表現為黨內民主生活進一步擴大、規范并空前活躍。這一時期,黨中央在著力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的同時,高度重視在黨內擴大和建立正常的民主生活。黨中央先后制定和發布了《關于健全黨委制》、《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黨內生活的根本制度。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對于建立和擴大黨內正常的民主生活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此,形成了黨章、代表大會、黨委制的基本框架,為發展黨內民主、營造良好的黨內生活氛圍,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3]制度建黨的展開,加上黨的領袖的率先垂范,為這一時期黨內民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使黨內民主生活空前活躍。西柏坡時期黨中央的民主生活,是這一時期黨內民主生活的一個縮影。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實行集體辦公,作為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五大書記,彼此信任、團結、暢所欲言,工作中的民主氣氛非常濃厚,為全黨樹立了楷模,有力地帶動了解放戰爭時期黨內生活的民主化。
二、建國以后到“文革”時期的黨內民主生活:由良好保持到名存實亡
這一時期黨內民主生活的演進,總體上呈現“Z”字形軌跡:前8年,我們黨對執政條件下的黨內民主生活進行了積極探索,保持了正常發展的態勢;以1957年反右擴大化為拐點,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個人專斷、家長制日益滋長,致使黨內民主生活被嚴重扭曲直至名存實亡;“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內民主生活才漸漸開始恢復。這一時期可粗略地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初期至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這一階段,黨對執政條件下的黨內民主生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黨面臨著執政的嚴峻考驗,因而,他們在黨內民主建設上繼續進行不懈的探索,保持了黨內民主生活不斷發展的態勢。第一,堅持集體領導。建國初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一直比較注意貫徹集體領導原則,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從而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的基本正確,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第二,堅持用民主的方法解決黨內矛盾。比如,建國初期,我們黨運用黨內民主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黨內極少數人驕傲自滿、貪污腐敗的問題;正確處理了高崗、饒漱石反黨分裂活動;加強了對黨員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的監督等。
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在發展執政黨黨內民主生活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開創意義的決策和部署。主要有八個方面:明確宣示開展執政黨的黨內民主;科學界定民主集中制的合理內涵;實行一切黨內事務公開的做法;旗幟鮮明地反對個人崇拜;探索黨代會的常任制;實施嚴格有效的監督;探索黨的領導職務任期制;保護和擴大黨員的民主權利。八大在總結民主集中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比較系統地確立了黨內民主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安排。但這一時期的黨內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對黨內不同意見缺乏平等的、實事求是的討論,搞了一些無原則的上綱上線,造成了一些政策和決策的失誤,給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
第二階段從反右擴大化至“文革”時期。在這一階段,黨內民主生活被嚴重扭曲,直至發展到名存實亡。
建國后黨內民主生活發展的重大曲折,以1957年反右擴大化為拐點。這一拐點的出現,與當時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曲折一樣,都是基于黨中央尤其是毛澤東同志對國際國內形勢所作的錯誤判斷。正是這一脫離實際的判斷,導致黨背離了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陷入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嚴重內亂之中。這樣的結果,當然是與毛澤東本人的主觀愿望背道而馳的。正是這種主觀與客觀的背離,使這一時期的黨內民主建設呈現出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兩種現象。
一方面,在黨內民主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展開了一些積極的探索。例如,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提出了用自由討論的方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細致的充分說理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這些原則同樣適用于發展黨內民主。在省市委書記會議期間,毛澤東又提出了著名的努力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六有”局面的設想,即:“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4]。在實踐中,也有發揚黨內民主的好的做法。如1961年9月,在全黨開展了重新教育干部的學習運動,學習的方法就是發揚民主,使干部在寬松的政治氛圍中自覺地進行思想檢查,并規定了“不戴帽子、不抓辮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方針”。1962年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則是發揚黨內民主的盛會。毛澤東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大力發揚黨內民主;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也都在發言中強調了發展黨內民主的問題。
另一方面,個人專斷、家長制不斷滋生,黨內民主生活受到扭曲,這也是后來發生“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黨內生活根源。從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隨著階級斗爭的擴大化,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氣氛越來越緊張,壓力越來越大,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得到進一步確立和加強。與此同時,黨在建國前后開始注意、在八大上予以堅決反對的個人崇拜問題,開始在黨內滋長和發展。在七千人大會上,我們黨雖充分意識到實現黨的政治生活正常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大會所強調的民主集中制,其出發點和歸屬點仍然在集中,而民主只不過是集中過程中的環節或手段而已,這就在實際上使“民主”失去了與“集中”的同等地位。[2]56這種對民主集中制認識上的偏差,加上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上權力過分集中等因素,致使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黨的一元化領導變成了個人領導,權力過分集中于少數人甚至“一把手”手里。于是,“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不斷滋長”[5]。黨內生活的嚴重不正常,加之各種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文化大革命”使黨紀國法遭到嚴重踐踏,黨員的民主權利基本喪失,黨內生活制度遭到巨大破壞,使黨內民主生活名存實亡。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黨內民主生活:從重新恢復到不斷完善
這一時期黨內民主生活的發展軌跡,總體上呈現出“階梯形”的向上發展態勢。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黨內民主生活的新起點,使黨內民主生活進入了一個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不斷推進的新時期。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生活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快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機制不斷健全,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恢復了對黨員權利的規定。十三大進一步提出:“侵犯黨員的權利,就是違反黨的紀律,必須受到黨紀處分。”十六大明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以實現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廣泛參與、有效管理和切實監督。2004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正式頒布實行,使黨員行使民主權利有了制度保障。
二是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日趨完善,黨代會和黨代表作用的發揮得到進一步落實。一方面,我們從制度上保證了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按期召開;另一方面,使黨代會與人代會在召開的時間安排上相互協調,為發揮黨代會的作用創造了必要條件。在制度的實踐上,主要是推進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探索在黨代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并已經取得積極成果。
三是黨委制度不斷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得到進一步貫徹。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了“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從制度體系上保證了黨委制度的有效運作。十四屆四中全會決定規定:“凡屬方針政策性的大事,凡屬全局性的問題,凡屬重要干部的推薦、任免和獎懲,都要由中央或地方黨委集體決定。”1996年4月,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對地方黨委會、常委會如何有效地實行集體領導作了比較全面的制度安排。十六大黨章第十條進一步完善了集體領導制度,規定:“凡屬重大問題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同時,著力健全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重點加強各級黨委全體會議的作用。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上,都由中共中央總書記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為全黨樹立了堅持和加強集體領導的榜樣。
四是黨內選舉制度改革取得了新進展,黨內選舉的民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首先,制定了黨內選舉的法規。中共中央于1990年6月頒發了《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1994年1月又頒發了《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對黨內選舉作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使黨內選舉活動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其次,擴大了黨內選舉中的民主。十三大首次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的選舉中,采用了差額預選的辦法,并提出要明確規定黨內選舉的提名程序和差額選舉辦法。此后,黨的地方黨代會選舉都采用了差額選舉的辦法。十五大黨章在黨內選舉候選人的提名程序、選舉辦法等方面的規定更具操作性、實踐性,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內選舉的候選人提名方式,經過民主推薦,把組織提名與黨員提名結合起來。此外,黨內還適當擴大了差額選舉的比例,逐步擴大了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范圍,使黨內選舉的民主化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五是黨內監督制度不斷完善,黨內民主精神得到充分體現。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一次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對黨內監督的重點、途徑和辦法等重大問題作出全面規定,明確提出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各級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的主要負責人,充分體現了黨內民主精神,標志著我黨的黨內監督進一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
六是黨內民主生活會制度逐步完善,質量進一步提高。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促進了黨內民主生活的正常化、規范化。1988年,黨中央決定在全國各級黨的組織中建立民主評議黨員的制度,通過評議,把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融為一體,這是黨內民主在黨的組織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對民主生活會的一次新的有益探索。1990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規定》;1997年1月14日、2000年4月12日,中紀委、中組部先后聯合印發了《關于提高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質量的意見》、《關于改進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的若干意見》,對民主生活會的要求、基本內容、程序等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推進了黨內民主生活的健康開展。
七是著力建立黨務公開機制,打造陽光黨務。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這是我們黨首次明確地把實行黨務公開提上日程。2005年7月7日,中組部領導首次出現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中外記者介紹黨的建設的有關情況,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標志著黨務公開邁出重要一步。隨著黨務公開逐步推進,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有利于黨員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為執政條件下發展黨內民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當然,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在發展黨內民主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甚至十分嚴重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和單位還存在著“一言堂”、“家長制”等壓制民主的現象,黨內還存在著不講真話、選舉走過場等現象,這些都影響了黨的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繼續深入地研究、探討、改進和解決。
四、黨內民主生活的歷史啟示
通過對黨內民主生活發展軌跡的回顧,筆者認為,可以獲得以下七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一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是我們黨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政黨。一個政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盡可能少犯錯誤,少犯大的錯誤,不犯同樣的錯誤;犯了錯誤要能夠及時糾正,盡快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而要始終做到這一點,就要不斷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犯路線錯誤的時期都是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的時期;而黨內生活中民主的充分發揚,則往往是我們黨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并制定出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先導。因為,只有在民主的黨內生活中,黨員才能夠平等地享有管理黨內事務的權利,他們的意愿、主張才能夠得到充分表達,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決策才更加正確,更能夠獲得最廣泛的自覺認同并得到順利的貫徹落實。如果實踐證明這些決策有錯誤的地方,由于是在集中群體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容易得到多數人的理解并自覺糾正,從而能夠以盡可能小的代價找到正確的道路,確保黨的事業不斷走向輝煌。
二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以黨員為主體。健全黨內生活的本質是發展黨內民主,而黨內民主就是全體黨員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處理黨內一切事務。也就是說,全體黨員是黨的“主人”、主體,黨員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必須當家作主。應當承認,在黨的歷史上,強調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是不夠的。我們黨在歷史上犯錯誤和出現重大問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黨員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或保障不夠,廣大黨員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致使黨的主要領導人犯錯誤的時候(比如,民主革命時期的幾次“左”、右傾錯誤),很難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黨內民主的途徑來制止其錯誤的推行,最終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嚴重危害。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三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以黨員領導干部為主導。從黨的歷史上看,黨的主要領導人的作風主導著黨內生活的民主氣氛。黨的主要領導人作風專斷,黨內生活就不正常;黨的主要領導人作風比較民主,黨內民主生活就能夠得到大大發揚。由于黨的主要領導人尤其是“一把手”在領導班子中處于核心地位,負有全面責任,起著政治上的把關作用、決策中的主導作用、用人上的關鍵作用、班子中的凝聚作用,因此,黨的主要領導人作風是否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黨內生活的民主氣氛。特別是在黨內民主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的時候,黨內生活能否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圍,更是取決于主要領導人的作風,這是黨內民主生活發展的一般規律。
四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民主的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統一。長期以來,我們黨內有一種看法,認為民主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毛澤東就認為,民主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誠然,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作為上層建筑的民主只是一種手段。但是,任何時候都把民主僅僅當做手段的看法是不確切、不科學的。實際上,目的和手段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作為一對矛盾,二者可以互相轉化。在一定意義上是手段的東西,到別的范圍和別的意義上就可能表現為目的。民主就是這種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僅僅把民主視為一種手段,就會導致碰到困難時才想到發揚民主,一旦情況順利、有了成績時就個人說了算,這正是黨內民主屢遭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服從于民主原則。把民主原則與民主集中制混為一談,是黨內民主生活出現曲折的一個重要的認識根源。黨內民主作為民主的一種形式,具有民主的本質屬性——政治原則;而民主集中制作為我們黨根本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則是民主原則在組織生活中的根本體現,屬于組織原則。黨內民主作為政治原則是上位原則,它規定著組織原則的內在特質。因此,絕不能把民主集中制與黨內民主等量齊觀,更不能把二者混淆起來,否則,必然降低黨內民主的政治原則地位,從而對黨內民主生活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六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堅持民主與集中內在的動態的統一。我們黨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的認識,是隨著黨內民主生活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并且對黨內民主生活的實踐產生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黨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的認識每深入一分,黨內生活的民主建設就前進一步。而當黨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的認識出現偏差的時候,黨內生活的民主進程往往就會遭受挫折。我們決不可因為歷史上有過民主過度或集中過度的失誤,就否定民主集中制,或者只要集中不要民主,或者只要民主不要集中,而是必須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同時,要認識到民主與集中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也就是說,在黨內生活中,由于形勢的變化和實現黨的任務的需要,有時需要較多地強調民主,有時則需要較多地強調集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較多地強調某一個側面時,可以忽視或否定另一個側面的重要性。
七是健全黨內民主生活必須著力構建完備的黨內生活制度體系。黨內民主生活發展的歷程表明,黨內生活的種種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好的做法,一旦形成科學的、完善的制度,就帶有穩定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成為維護黨內民主正常運行的有力工具。否則,民主講得再多、再好,其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黨內民主生活的歷史同時表明,制度建設是一個必須與形勢和任務的變化相呼應的動態過程。只有保持制度的與時俱進,適時做好制度的創建、改進和廢止等工作,注重構建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制度體系,才能確保發揮制度的引導、防范、激勵、懲戒等綜合效應,為黨內民主生活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2]林尚立.論黨內民主[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王建國.黨內民主:可行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切入點[J].社會主義研究,2002(1).
[4]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9.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