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些地區試圖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來達到區域性體制機制的率先創新,推動面上改革的動機不容置疑,但如何激發本地區內生的發展動力,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可能比爭奪“綜改試點”顯得更為重要。
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誰會成為下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個問號吊起了許多省份和城市的胃口。
今年“兩會”期間,圍繞著這個主題各地競相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申報爭奪戰,一時間申報之熱引發了各界的關注與討論。隨后在成都召開的全國體制改革會議,以及國家發改委起草的《關于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已進入征求各方建議階段,使得這個話題再次升溫。雖然重慶市副市長童小平日前向媒體透露出“中央政府已原則同意在重慶設立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之消息,使第三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會花落誰家看似沒有太多的懸念,但這場爭奪戰遠未結束。
其實,早在去年“兩會”期間,淮海經濟區的近百名人大代表就聯名提出了“將淮海經濟區設立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議案。然而,由于這個區域分屬4個省份,無法形成合力,顯得聲音微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其后,湖北、湖南、重慶、廣東、廣西、四川、遼寧等省份也通過不同方式運作,希望成為第三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并在今年“兩會”中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
一些省份和城市為何熱衷于申報“綜改試點”?“申報熱”的背后又隱藏了什么樣的潛臺詞?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牌子之所以令各地心動不已,在許多地方看來,“綜改試點”就是“新特區”,其意義可以與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經濟特區相比。但是與當年的深圳模式有所不同,它不單純依靠國家投入資金、享受稅收優惠發展,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創新實驗區。也就是說,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提出和建設,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擔負著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使命。眼下各地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程度地受到現行財政、投資等政策規定的障礙,使改革工作難以深入。對于地方來說,“綜改試點”的戰略價值在于,通過體制創新和先行先試,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以此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形成區域重點突破。因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經濟效益的增長和經濟模式改革的助推效應,加大了各地對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爭奪力度。
面對各個地區競相爭奪“綜改試點”的熱潮,雖然國家發改委的態度是,這次“綜改試點”要實現地方自主改革,不給優惠政策,但是“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給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帶來的利好是深遠的。地方以為戴上這頂“帽子”,就可以在某些政策方面開小灶,而此前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經驗表明,一旦成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金融、土地、稅收、財政等政策上將有很多優惠。可見來自地方政府的經濟特權爭奪戰,更大程度體現了地方經濟發展中各方權利的博弈,其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試驗”的名義向地方讓渡了中央的部分職權,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譬如當前公共財政本來就集中在中央,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社會不公等市場失靈的領域,當然要有行政力量的介入,這也符合中央財政的公共職能。
此外,來自“綜改試點”的品牌效應同樣不可小視。國家宏觀決策給一個地區發展帶來的品牌效應,屬于國家營銷效應。“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是一塊金字招牌,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此前浦東新區、濱海新區以及中部崛起戰略所帶來的品牌效應,在區域形象、招商引資和政府改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如此背景之下,就不難理解一些省份和城市不遺余力地爭奪“綜改試點”的真正用意。盡管這些地區試圖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來達到區域性體制機制的率先創新,推動面上改革的動機不容置疑,但如何激發本地區內生的發展動力,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可能比爭奪“綜改試點”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