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是第三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首選之地。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已經出現諸多階段性特征,這些階段性特征決定了中部地區在新階段中國改革與發展中的特殊意義。
經濟特區的榜樣作用,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的示范效應,讓各個城市對第三個“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充滿期待。雖然其最后結果尚未可知,但“爭奪”背后所蘊含的各地對發展的渴望,地方與地方、地方與中央政策的博弈已躍然紙上。國家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區以后,是否繼續批準設立新的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區?設在哪里?成為眾多城市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中部的武漢、長株潭、鄭州等多個地區也積極申請設立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第三個綜改區能否花落中部,不僅涉及到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成效,中國區域格局的整體謀篇與宏觀布局,更涉及到中國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走向。南有上海、北有天津,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中部需要這樣一個綜合試驗區。
中國需要新的
“綜合改革試驗區”
根據媒體的綜合報道,重慶、成都、長株潭城市群、武漢、杭州、臺州、合肥、廣西北部灣、沈北新區等已向國家發改委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廣州開發區、蘇州工業園、鄭東新區、新疆烏昌行政區、內蒙呼包區、哈大齊工業走廊區、河北曹妃甸等也加入了申請大軍,緊鑼密鼓地加緊了各自的步伐。

現在需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是,繼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是否還需要設立第三個綜合改革試驗區?筆者認為是肯定的。有三個理由:
首先,從改革的角度看,通過設置試驗區進行改革探索并且豐富這種探索,仍然是新時期推進改革的基本路徑。一是“增量式”改革路徑,這種“增量式”特征,不僅體現在部門、所有制等方面,也體現在區域層面,設置特區、開發區、工業園區、新區、綜合改革試驗區等都是“增量式”改革路徑在區域上的體現。二是“先試點后推廣”的操作方式,先在特區、新區等范圍內進行系統試驗,再向全國推廣。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是中國應該長期堅持、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道路。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革將自上而下整體推進,這并沒有否定“增量式”改革路徑和“先試點后推廣”的操作方式。相反,因為新階段的改革更具有綜合性,更需要采取“增量式”改革路徑和“先試驗后推廣”的操作方式。
問題在于,迄今為止的綜合改革試驗主要是在沿海地區進行的,獲得的經驗主要是基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外向型”經驗。“外向型”改革固然重要,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立足于本土資源開發的內生型改革經驗同樣重要。在新的改革階段,需要將外向型經驗和內生型經驗結合起來。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改革新階段,僅僅在沿海進行綜合改革試驗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內地設立不同類型的綜合改革試驗區。
其次,從區域發展角度看,通過增加綜合改革試驗區,帶動區域發展,是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大格局的題中之義。迄今為止的特區和兩個國家級新區,都承擔著構成“增長極”的“內核”,從而帶動一個區域發展的使命,如深圳之于“珠三角”,浦東新區之于“長三角”,天津濱海新區之于“環渤海”,三個新區分別構成中國第一、第二、第三“增長極”的內核。實踐證明,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有“增長極”,“增長極”的作用需要“增長核”來激活。“增長核”的作用越強勁,“增長極”的作用力度就越大。沿海地區的發展靠三個“增長極”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同樣需要“增長極”帶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其他地區完全可以通過對“增長極”的培育,期待國家新區的落戶。
最后,從全球競爭角度看,通過進一步設置新區,是形成和強化國家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大小,不僅僅取決于有競爭力的產品、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更取決于有競爭力的區域即區域競爭力“本壘”的數量和質量。當前,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定競爭力的區域僅限于“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三個區域核心競爭力“本壘”顯然太少。因此,要進一步培育和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在全國其他區域繼續配置綜合改革試驗區,構建更多的國際競爭“本壘”,是未來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中部是第三個綜合
改革試驗區的首選之地
當前,諸多城市都在推進新區計劃,并爭取成為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區。筆者認為,中部是第三個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首選之地。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已經出現諸多階段性特征,這些階段性特征決定了中部地區在新階段中國改革與發展中的特殊意義。在中部地區建設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新區,是符合階段性特征的必然選擇。
首先,從改革角度看,中國改革已經進入外向型與內生型探索和經驗并重的時期。中部地區是國內唯一沒有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接壤的地區,是內生型問題最為集中的區域。一方面,從體制機制角度看,中部曾是計劃經濟色彩最為濃厚的區域,計劃經濟積累的體制性障礙在中部最為突出。另一方面,從經濟結構上看,中部地區的經濟結構基本體現中國的平均水平。因此,盡管沿海已經快速奔向現代化,但是,時至今日,中部作為中國的縮影沒有根本變化。中部地區是新階段探索和推進內生型改革最為理想的區域。為此,需要在中部進行綜合體制改革的試驗。
其次,從發展角度看,中國已經進入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沿海地區發展賴以立足的加工貿易出口增長型模式的發展動能開始衰減,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需要探索內生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探索的最佳地點在中部。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主要是靠東部沿海拉動的,而沿海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市場換技術”、加工貿易性出口增長方式。這些方式無疑是中國發展特定階段發揮相對資源稟賦優勢的必然選擇,但是,帶來的問題和負效應也是明顯的,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低工資等,片面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改變片面的外向型發展模式,探索內生型發展模式,需要將工業和農業,城市與鄉村有機整合起來,需要基于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構建一種有利于涵養和開發各類經濟資源的經濟模式,需要基于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培育和延伸自身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需要基于國內需求,擴張和利用國內市場。中部地區是進行這種探索的最佳地區。一方面,中部是農業集中區域,也是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分割最為嚴重的區域,不僅可以而且需要探索基于農業的工業化道路,基于農村的城市化模式;另一方面,根據國家功能區定位,中部不僅是現代農業基地,也是現代工業基地。現在問題在于,需要在中部設置綜合改革試驗區,給中部配置改革資源,為中部提供寬闊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空間。
而且,從促進中部地區發展的角度看,要真正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需要培育一個區域“增長極”,為此,需要一個“增長核”。特別是由于中部地區同屬相對欠發達地區,各個省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趕超戰略”、“逆向開發戰略”,發展重點基本上集中于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導致中部地區重復建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各個省份之間缺乏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這種發散狀態嚴重制約了中部地區的崛起。因此,中部地區急需一個龍頭區域,突破傳統區劃限制,形成以市場為紐帶的整體區域分工協作體系,帶動和促進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顯然,這樣一種龍頭職能不是中部地區現有的任何一個城市能夠承擔的,需要中央政府通過設置綜合改革試驗區,培育這樣一個龍頭區域。
理性訴求、埋頭實干
由于綜合改革試驗區承擔著綜合改革試驗、形成增長極內核、帶動整體區域發展等綜合功能,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設置城市應該具備下述三個條件:首先,所在城市在整個區域格局中應該處于全方位的樞紐地位;其次,具有強大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實力;第三是具有強大的區域整合與帶動作用。用這些條件來衡量,湖北的武漢相對來說是比較具備這些條件的城市。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新區落戶中部,可能要作3到5年的中期打算。當前,對于中部來說,至關重要的是理性訴求,埋頭實干,創造條件。從天津濱海新區的設置來看,中央批準國家級新區,實際上是在特定區域發展已經呈現起飛態勢時給予強大的引擎動力,新區設置與“增長極”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因此,中部要加快發展,形成起飛態勢,形成第四增長極的基本格局。到這個時候,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驗區落戶中部,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