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來,滿腹經(jīng)綸,且能學(xué)以致用者,有漢之留侯張良、蜀之丞相諸葛亮、明之誠意伯劉基諸人。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代表。其中,劉基被世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偉人。劉基在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廣泛影響,主要在于他以自己的學(xué)識智慧輔佐朱元璋翦除群雄、肇建明朝和推翻元朝的杰出表現(xiàn)。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zhèn)武陽村人。其學(xué)問涉及程朱理學(xué)、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諸多領(lǐng)域,為人剛毅,慷慨任事,注重大節(jié)。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年),23歲的劉基科舉中第。其時元末的吏治已病入膏肓,作為新進之人,懷抱治世安民理想的劉基不愿迎合行將傾圮的官場,同流合污,蠅營狗茍。只要他認(rèn)定于國于民有利的事,就會盡力而為,不怕官場的險惡,不計個人的私利,認(rèn)真踐行儒家“忠君愛民”的政治理念。在高安任縣丞時,劉基體察民情,關(guān)愛百姓,謝絕宴請,對官府的苛政深惡痛絕,對國家的命運深感憂慮。其詩言:“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清心罷苞苴,養(yǎng)民瘳國脈。”盡管被百姓頌為“劉青天”,然而面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和既得利益者私欲的極度膨脹,耿直的劉基難以施展抱負(fù),在極度失望之際,毅然決然辭官回家。
劉基在元朝官場上的遭遇表面上看是他個人的不幸,實際上是元朝行將瓦解的集中反映。此時的劉基就像楚國的屈原,空有報國之志,而無報國之門,但他并不像屈原那樣絕望地投江自殺,而是期待明主的出現(xiàn)。換言之,他在元末官場中的三進三出,對他個人來說是一場特殊的經(jīng)歷,對豐富人生和磨練意志具有積極的作用。劉基沒有選擇自盡,也沒有選擇隱逸,而是渴望以自己的智慧通過行政來實現(xiàn)濟世安民的遠(yuǎn)大志向。元朝主昏臣庸,不識人才,最終將劉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使其選擇了元末群雄中的朱元璋。
選擇輔佐朱元璋,是劉基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機。入仕元朝,是劉基當(dāng)時唯一的出路,而輔佐朱元璋,則是劉基善于選擇的集中表現(xiàn)。朱元璋后來對劉基這一選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對劉基之孫說:“朕曩與群雄并驅(qū)數(shù)年之間,異聲教而擅征伐者不可勝數(shù),孰辨真?zhèn)?爾祖誠意伯劉基乃括蒼之士,居勍敵之陲,密爾山寨,一聞朕命,乃間道兼程,星馳來歸。”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消滅群雄和推翻元朝,就是擁有了像劉基這樣一大批當(dāng)時的杰出人才。當(dāng)劉基與章溢、葉琛、宋濂四人到應(yīng)天(今南京)面見朱元璋時,朱元璋欣然說道:“我為天下屈四先生。”在設(shè)宴款待劉基等人時,朱元璋以桌上的竹筷讓劉基賦詩,劉基應(yīng)聲道:“一對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朱元璋雙目顰蹙,認(rèn)為秀才氣味太濃。劉基接著吟道:“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劉基后兩句立意深邃,自比張良,表達了其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yè)的鴻鵠之志。朱元璋聽后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當(dāng)朱元璋詢問良策時,劉基便呈“時務(wù)十八策”,朱元璋大喜,“筑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朱元璋曾就劉基等人的才能詢問飽學(xué)之士陶安,陶安答道:“臣謀略不及劉基,學(xué)問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葉琛。”劉基的才智和忠誠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史載:“上察其誠,任以心膂,基以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言無不用。急難之時,計畫立就,外人莫能察,累贊成大功。”舉凡朱元璋擺脫韓林兒、謀滅陳友諒、計俘張士誠、策劃南征北伐等重大戰(zhàn)略決策,劉基都起了關(guān)鍵性作用。所謂“贊畫帷幄之奇謀,恢復(fù)中原之大計,往往屬之劉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亂孔明之喻。推其登基之功,基實為多。”在中國古代社會,把天象和人事結(jié)合起來是人們認(rèn)識世界的一個顯著特點。而劉基的學(xué)識能力在當(dāng)時能夠適應(yīng)朱元璋的這一要求,比如在討伐陳友諒的時機問題上,劉基曾對朱元璋說:“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師勝之兆,愿主公順天應(yīng)人,早行吊伐。”朱元璋也說:“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以相互理解的天象為媒介,往往能使劉基與朱元璋更好地溝通思想,相互默契。人們之所以稱頌劉基“功媲留侯”、“才侔諸葛”,就是因為他能從實際出發(fā),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渡過了一個個險關(guān),并取得了一次次勝利。
明朝建立以后,在朱元璋的大力支持下,劉基卜地營建新宮,清理獄囚,制定律令,詳定歷法,參與制定天子及文武官的朝服公服,完善科舉制度,奏立軍衛(wèi)法,建議減輕民眾負(fù)擔(dān)等立法創(chuàng)制之大事。同時,在禮賢館與劉基、宋濂等人經(jīng)常談經(jīng)論史、討論天文,也大大提高了這位布衣皇帝的學(xué)識,使得凡“詔誥天下,皆出御制。”史家論道:劉基“以儒者有用之學(xué),輔翊治平”,所言非虛。
然而明初的官場依舊險惡,無論擔(dān)任元朝的地方官,還是明朝的京官,劉基耿直的秉性并未改變,加上當(dāng)時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兩大勢力的矛盾沖突,使他處境日艱。從朱元璋向劉基征求宰相人選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朱元璋曾想以楊憲為相,但劉基力言其不可重用,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此人“褊淺殆甚于憲”。接著又問胡惟庸,劉基答道:“此小犢,將僨轅而破犁矣。”朱元璋又追問:“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劉基則說:“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但朱元璋沒有聽取劉基之言,先后任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為相,結(jié)果如劉基所言,個個不堪相職,任用后不久皆受懲處。而劉基則因據(jù)實品評而招致胡惟庸等人的嫉恨,故世傳胡惟庸毒死了劉基。實際上,胡惟庸等人排斥、憎恨劉基是實,但由此推論其毒殺劉基,未免牽強。明初功臣大都死于非命,而劉基在極其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中有驚無險,能夠全身而退,在故里壽終正寢,亦是他的過人之處。且日后盛譽漸隆,配享太廟,享有明朝開國文臣第一的殊榮,誠如蔡元培先生給劉基廟所撰楹聯(lián)所言:“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廟堂馨俎豆,木分榆故里,群瞻遺像千秋。”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