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張福庭原是承德地區糧食局局長,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入黨,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貢獻。1983年從承德地區糧食局局長的位置離休后,他沒有坐下來享清福,而是仍然牢記黨的宗旨,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繼續發揮余熱,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中國檔案報》、《承德日報》、《承德建設》等報刊曾先后刊登了我父親發揮余熱,
建立家庭檔案的事跡。
我們老張家,是一個普通的干部家庭。如果十年前來過我家和十年后相比會發現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家里沒有豪華的裝修和貴重的物品,家具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木器家具,在別人看來很顯清貧,但我卻感覺到它的溫馨。家中最值錢的是父親留下來的兩柜書和一柜“家庭檔案”。特別值得一提的“家庭檔案”是我父親從1975年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寫的“家史”、“家譜”。1994年10月開始整理,用20年的時間,現已整理33卷約30萬字,其中有實物、文字、照片、信件、獎狀、榮譽證書、畢業證書、立功喜報等15種之多。
我在翻看“家庭檔案”時從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讀著一卷卷的家庭檔案,仿佛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那硝煙彌漫的戰場。父親說我家是抗日“堡壘戶”,全家6口人一致抗日。爺爺張全曾為抗日政府轉運保管公物、公糧日夜忙碌;奶奶劉素英也曾為抗日軍政人員燒水、做飯、做軍鞋、軍衣、護理傷員日夜操勞;最難忘的是父親1943年6月與日偽打游擊戰中負了重傷,在家鄉父老的精心護理下痊愈了,但至今父親左腿大骨里還夾著一枚未取出的彈片。這一件件往事要是沒有“家庭檔案”的記錄,我們做兒女的是不會了解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的。要是沒有“家譜”,一代船王包玉剛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宋朝時的龍圖閣大學士——包拯的第29世子孫呢?家庭檔案是家庭教育的生動教材。
1984年10月底,包玉剛回老家寧波投資興建鋼鐵工業,當他處理完生意上的事情后,應邀參觀了天下書城之稱的“天一閣”。在天一閣中包玉剛意外地看到這里收藏的一本包氏家譜,使包玉剛夫婦極為興奮,他們為包家有這樣的祖先而感到榮幸。我雖然不是包玉剛,但是也為我家的“家庭檔案”感到自豪。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常言說:“家庭穩定、社會穩定”。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涌現出一些傳頌著感人至深的事跡教育后人,那我們的國家將會更加安定團結、和諧興旺。由此可見,建立“家庭檔案”,不僅對每個家庭是必要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我父親建立“家庭檔案”后,對家庭日常事物處理大有幫助。記得2002年家中買房需要一張很早的發票。家人翻箱倒柜地怎么也找不到,因為沒有這張發票,買房可能就會成為泡影,正當大家急得團團轉時,母親靈機一動提醒大家說:“看看家庭檔案里有沒有”。我們按著檔案索引一查還真有這方面的內容,很快就把發票找著了,大家都很高興,當然買房問題也順利解決了。
為了教育子孫后代,父親建立了“家庭檔案”,要我們憶先德,不忘歷史,開創未來。現在有些家庭把老一輩人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遺忘了;把老一輩人艱苦奮斗的事跡及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敬賢扶貧的優良品德拋在腦后,把自己與歷史“隔絕”,他們忘記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老一輩人的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無私奉獻精神。家庭檔案是對家庭成員進行愛國、愛家教育,激勵下一代成長的素材。
“家庭檔案”記錄了我們家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留住了父親傳承一生的精神,他告訴我們不忘歷史,踏實做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閑暇時翻開父親留下的家庭檔案,往事一幕幕呈現在眼前,有幸福、有快樂,也有辛酸;遇到困難時,翻開家庭檔案,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成為生活中的好幫手……家庭檔案使我們回憶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將踏著父親的足跡,把“家庭檔案”永久傳承保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