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記者在農村采訪完后,就驅車向城里趕。當車行駛到胡橋鄉時,蘇記者透過車窗看見公路兩側的田野里有很多人,他們有的拿鐵鍬挖坑,有的提桶向坑里倒水,旁邊放著成堆的樹苗。很顯然,他們在植樹。深冬的寒風把他們的臉頰吹得紅紅的,他們卻干得熱火朝天。蘇記者很受感動,他停下車,走到一個年輕人跟前說:“你們是附近的村民嗎?”年輕人說:“不是,我們是胡橋鄉的教師?!碧K記者疑惑地問:“今兒個是禮拜天啊,你們為啥不在家休息,而在這兒植樹呢?”年輕人說:“縣里給鄉里分的植樹任務,鄉里人手不夠,就把這個任務分給了全鄉的教師了。我們干的是義務勞動。”蘇記者感動極了,回到家,連夜寫了一篇《寒風中的師魂》的通訊報道,對胡橋鄉教師不辭勞苦、無私奉獻的品格和精神大力贊揚,并號召全市人民以胡橋鄉教師為榜樣,踏踏實實工作,默默無聞奉獻。第二天文章發表后,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主抓教育的副市長專門作出批示:全市教育系統的人員都要學習胡橋鄉教師的奉獻精神。一時間,胡橋鄉教師成了“活雷鋒”、“樂奉獻”的代名詞。蘇記者也因為這則通訊報道受到了輿論的贊揚和報社的嘉獎。
一個月后,蘇記者又到農村采訪。他經過胡橋鄉時,遠遠地看見一條水渠上站著許多人。他很納悶:這么冷的天這么多人在渠上干什么?他又停住車,走上前一看,原來他們在清理渠中雜物,疏通水道。蘇記者問:“你們是水利局的人嗎?”一個人抬頭說:“不是,我們是胡橋鄉的教師?!碧K記者一驚,問:“你們干的還是義務勞動?”那人說:“不是咋的?一個月前,我們偶爾幫鄉里種了一次樹,被一個記者知道了,他在報上報道報道,我們就成了模范了。以后鄉里一有勞動任務,就分給我們教師,這一個月每個星期天我們都干活。”蘇記者沒想到自己的一番美意卻給胡橋鄉的教師帶來這樣的麻煩。他很生氣,回家后,他寫了一篇《義務勞動咋能光讓教師干》的評論。文章第二天在市報上刊登后,又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打電話給蘇記者,支持他的觀點,批評胡橋鄉政府不合理的做法。
又一個星期天,蘇記者專門驅車來到胡橋鄉,他看到公路兩側、水渠里沒有一個人影,心里很欣慰,看來自己的那篇評論奏效了。蘇記者來到一所學校,看見校門口站著幾個老師,蘇記者對他們說:“以后你們可以有一個清閑的星期天了?!币粋€教師說:“清閑是清閑了,可鄉里讓我們每個教師交100塊的公路水利維修費?!碧K記者吃驚地問:“因為啥?”那教師說:“以前我們干的是義務勞動,鄉里不用出工錢?,F在我們不干了,鄉里就得找民工干,沒錢民工不干活,鄉里就讓我們給他們拿錢。”
蘇記者愣了,他弄不明白自己美好的愿望為啥總是給教師帶來厄運?;氐郊?,他奮筆疾書,寫了一篇《教師該不該給民工出工錢》的通訊報道。寫完后,他交給了新聞部李主任,李主任只要一簽字,這篇通訊就能上明天的報紙了。
第二天,報紙剛出來,他就去看,可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看,都沒有找到那篇報道。蘇記者就去找李主任問原因,他見李主任辦公室只有打字員小張一人,就問她:“李主任呢?”小張說:“去胡橋鄉政府了?!碧K記者問:“去那干啥?”小張說:“請他們鄉領導的客去了?,F在正是征訂下年報紙的時候,胡橋鄉一直是我們報紙的訂閱大戶,可不知咋回事,明年的報紙他們至今一份也沒有訂。完不成征訂任務,咱們的年終獎金一分錢也沒有。李主任很著急,趕緊請他們的客去了?!?/p>
蘇記者呆呆地站在辦公室里,他在想,自己還有沒有必要去找李主任問原因了。
(通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龍城鎮一中 46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