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今天讀者不喜歡讀雜文,應驗了這句話。這不能責備讀者,只能怪我們這些寫雜文的人不爭氣。
時下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公式化、八股腔。1989年3月15日,嚴秀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愿“風華”吹皺一池春水》,說:“問題是雜亂紛呈,一齊都算入‘雜文’筆下,很多都是‘雜’而不‘文’的,普遍呈現出藝術與庸俗齊飛,深刻與淺薄并列的局面”;“太多的作者仍處于一般化、公式化與千人一面的慣性中,為此而引起了相當多的讀者很大的不滿。”這些議論,切中時弊,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
雜文的公式化、八股腔,是對雜文筆法多樣性傳統的背叛。
公式化傾向的產生,楊殿通曾經這樣分析其原因:“在改革聲中,我們的文體改革遲遲不前,無非受傳統舊觀念的束縛,總認為文體各有章法,動筆先想格式,而不是因對象和內容去創造形式。”作者認為,“傳情達意,謀篇布局,有沒有規律可循?毛澤東指出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便是可循的規律。寫文章模式化的弊病,不在于違背了這個規律,而在于格式千篇一律,就像舊八股,先破題,后起講、入手、起股,最后束股。作文章把格式看得過重,人家那樣寫,自己也那樣寫,寫來寫去成了難變的程式,也就‘股’氣纏身了。”(《“文無定法”議》,原載《人民日報》1987年10月12日)
楊殿通指出的這個原因,誠然是雜文界(當然遠非僅僅雜文界)產生公式化傾向的原因之一,甚至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恐怕還不是根本原因。雜文筆法公式化傾向的原因之一,是“左”傾路線麾下“輿論一律”窒息人們思想的必然結果。這種“輿論一律”的影響,使得所有的人寫作時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就連文章的格式亦即筆法,也是以權威者的好惡來定是非。這就必然造成文章筆法的公式化。思想內容誠然是“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眾口一詞,人云亦云;謀篇布局又何妨“提筆照樣板,依樣畫葫蘆”,千人一面,大同小異。這種禁錮對雜文造成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從“輿論一律”具體演化為“內容一律”和“形式一律”,是雜文公式化的根本原因。不拋棄“輿論一律”的戒律,要清除雜文公式化傾向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
獨創不僅是一個筆法問題,更多的是內容問題。一篇雜文沒有獨到的見解,沒有獨到的眼光,是一定難以逃脫灰飛煙滅的結局的。但是,如果見解很深刻,眼光很深邃,卻沒有一種獨到的筆法來表達,留給作者的遺憾也不會少多少。
獨創不是絕對化的“唯陳言之務去”。推陳出新,誠然是獨創精神的表現,而舊皮袋里裝新酒,卻也未必不是獨創精神的反映。因此,雜文筆法的獨創性,主要在于雜文家對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采取最富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形式,而這種說服力和吸引力又不在于雜文家自己的“自我感覺”如何,而主要在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獨創不是故作艱深。嚴秀先生在《編一本〈看不懂集〉如何》一文中指出:“這幾年有好些文章實在叫人看不懂,好像變魔術,而不是想要解決什么理論或實際問題。這類文章從內容到形式,從詞匯到語法,從思想‘框架’到種種結論,從頭到尾,不知所云。有的則是把大家本來都能懂得的東西,換了另外一套系統、構架、層次、觀念等等來寫,一下子變成了大家都不懂的新理論、新體系,化易為難,化簡為繁,化清為渾,化理為玄,而且爭奇斗盛,愈出愈奇。有些報刊編輯也專喜此道,借以唬人。據云,非此不足以表現‘觀念更新’云云。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今算親眼得見這種盛況了,可是卻令人死不瞑目。”(原載1986年12月24日《文匯報》)這種“刻意求深,淺入深出,動不動就來一套新體系、新構架、新理論、新系統,一大套誰也不懂的思維方式、論證方式、顛來倒去的自制的名詞術語(是新內容的當然要自己制造,但很多是拋棄人人能懂的名詞術語而換用新創的一套誰也不懂的名詞來‘以震其艱深’)把人引入五里霧中,而往往又并沒有什么可觀的內容”的筆法,是在試圖擺脫公式化的禁錮之后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唯對讀者無益,甚而也束縛著走上這個極端的作者自己。這種故作艱深的筆法,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獨創性,只能使作者成為自己作品的俘虜,受了自己作品的支配,成為自己作品的奴仆而不再是作品的主人。
四
雜文筆法的多樣性和雜文的獨創性,是統一的整體。對一個雜文作者而言,唯其富有雜文筆法的多樣性,才更加顯現出雜文筆法的獨創性;而又因為雜文作者各自的獨創性成果日積月累,更拓展出雜文筆法多樣性的內涵。講多樣性,是就整體而言;講獨創性,是就某一篇而言。兩者相輔相成,不應分割。而在運用雜文筆法的具體創作過程之中,最重要的在于巧妙運用雜文筆法的靈活性。
文無定法。雜文尤其如此。在雜文百花園中,有的大題小做,有的小題大做;有的狹題寬做,有的寬題狹做;有的正面辯駁,有的逐層推論;有的感慨生情,有的夾敘夾議;有的抑揚互用,有的諧笑諷刺;有的一氣呵成,有的步步停頓;有的虛境實寫,有的托物寓意;有的馭繁以簡,有的借舊揚新……諸如此類的雜文筆法,使雜文作品多姿多彩,令人矚目。而靈活運用這種筆法,則是雜文家提高自己的創作素質和提高作品的質量的必要條件之一。死抱住某一種形式,死抱住某一篇范文,都是使自己及其作品僵化的繩索。
多樣性、獨創性、靈活性,是雜文作者掌握雜文筆法的基本原則。綜觀魯迅、鄧拓等著名雜文家的雜文集,哪一本不說明這個道理?一個有志于雜文事業的人,必須認真而不敷衍、腳踏實地而不夸夸其談地在掌握這些雜文創作的基本原則方面下一番功夫。只有這樣,雜文和雜文家都才能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