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中共十七大的一個高頻詞。“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黨建工作創新”,更有“創新型國家”。創新,正在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人,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家、科學家,無不想造福一方,無不想經濟更發展,社會更和諧。問題是靠什么來造福?靠什么來發展?這是大有講究的。比方說,誰不想把水稻的產量搞上去?可是,就是有人搞不上去。袁隆平用雜交水稻把水稻的產量搞上去了。雜交水稻是什么?是創新!在整個地球上的能源都很緊張的情況下,誰不想多發現幾塊油田。許多國家在我國冀東打過井,都斷言冀東沒石油。可是中國的地質工作者從海相到陸相,變直井為斜井,從而發現冀東有幾十億噸的石油儲量。“變直井為斜井”是什么?是創新!創新是發展的能源。創新是造福一方的靈丹妙藥。創新是執政能力的第一推動力。因此,中央提出要把中國建成創新型國家。說創新是動力同常講的“以改革為動力”是不是相矛盾呢?不矛盾,一點也不矛盾。改革就是創新。改革是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改良就不是創新,至少不是突破性的創新。當然,掛改革羊頭,賣倒退的狗肉,也不是創新。
“建成創新型國家”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今天我們距離這一目標還很遠。最近英國有家雜志發布了一份全球創新力最新評比報告。在全球82個經濟體中,我國排名54名。這家雜志運用的指標也許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如果把我們的名次再提升幾名,也還是落后的。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和日本僅為5%。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有萬分之三。我國人才總體規模已近六千萬,但是能躋身于國際前沿的卻是鳳毛麟角。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中,我國擔任主席的只有一名。有一個剔除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來看創新要素的指標,叫“全要素生產率”。目前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為25%,不到日本的一半。因此,要把中國建成創新型國家還要花很大力氣。
從哪幾方面花力氣呢?
第一,要提高全民族的創新意識。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意思是,你想上等,可能只得個中等,你想中等,可能只得個下等。那么,如果你想下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遺憾的是,至今還有許多企業并不把創新作為第一選擇。落后就要挨打。挨點打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落后,一直挨打。妨礙企業創新的是賺錢至上思想。要知道,創新也許會使企業暫時少賺錢,但是,從長遠看,會促進企業今后多賺錢,否則,不創新,沒后勁,吃老本,但老本也有吃盡的那一天。這種例子可以從破產企業中找到許多。妨礙科技界創新的是急于求成。有些創新也許能立竿見影,但是,重大的創新是“板凳十年冷”,甚至是幾十年冷下去。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反而不成。
創新意識要從娃娃抓起。“小綿羊”是不敢創新的。單純的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小綿羊”。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學者曾發出這般感嘆:“中國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教育要創新,全社會要開展創新教育,要允許青少年多一點逆向思維,多一點擴散性思維。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不敢提問題,或者是不讓人提問題,是不會有任何創新的。
第二,要提倡集群意識。在科學的道路上,少不了個人奮斗。可是,科學發展到今天,只靠個人奮斗顯然是不夠的,甚至于靠把個體智慧集中起來的小集體也已經不夠用了,現代創新要靠集中好幾個團體、好幾個界別的“集群”來“綜合取勝”。專業分工越是細化,在科學攻關時越是需要整化。發揚民族的團隊精神在創新中尤為重要。中國人不要把超越的目標死死地盯在兄弟姊妹身上,目光要放在地球,甚至地球都不夠,要瞄準天上。我國打掉天上一顆氣象衛星,急得洋專家跳腳。這樣的創新才是好樣的。把中國人之間互相挖墻腳的例子說出來,難聽。單講一個大型科研裝備利用率就足以說明我國的某些領域目前的“封建割據”狀況已經嚴重到什么程度了。我國的利用率是25%,發達國家是170%~200%。因此,集群的當務之急是要在創新中做到產、學、研相結合。三者相加一定大于三。在“產”當中,尤其要發揮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把“卑賤者最聰明”絕對化不行,認為“卑賤者不聰明”也是絕對化。中國有所名牌大學的副校長曾經是工人,至今沒有人對此說個“不”字,因為他做出了高文憑的學者做不出的發明。他是電光源專家。不以身份論高下,要以成果論英雄,有利于建成創新型國家。集群還要注意老中青結合。曾經有過創新史的人,有時也會把過去登上的高峰當頂峰,束縛自己的手腳。沒有過創新的人,也許更容易藐視老古董,走向新境界。
第三,要用創新的規律指導創新。創新是高難度的工作。創新有自己特殊的規律。創新與一般不同的是,可以訂計劃,又難以訂計劃。創新是尋找必然,有時又會出現在偶然中。創新不大可能以年計,更不大可能跟著節日轉。創新的道路是用“失敗牌”的磚頭鋪出來的。假如一萬人有創新愿望,可是,能夠提出幾種創新方案的不會超過10%,而在提出創新方案的人當中,最后能拿出創新成果的可能不到1%。古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話從根本上說,沒錯。從具體上說,從短時間看,這“母”多有不孕不育的時候。因此,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寬容創新中的失敗,甚至要為創新中的錯誤爭一席之地。如果一見失敗就下馬,一聽錯誤就封殺,就永遠不會有創新。因此,創新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只有全方位創新才能保住一方的創新。一方接一方的?創新,才是煥然一新。創新需要理論指導。理論不創新難以指導創新。“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理論創新是全面的,包括在理論觀點上創新,在理論體系上創新,還要在理論方法上創新。上下一致是指原則一致。在具體理念方面,老是“上下一般粗”,這不是對上的尊重。創新是要盡量做到人云亦云不用,老生常談不談。
第四,要明確政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角色定位。姑且撇開“主導”和“主體”不談,具體講政府的五個功能:一是要做有關推動創新的法規和政策的制定者。二是要做多種創新方案的舉薦者。三是要做資源配置的監督者。四是要做資源配置績效的評估者。五是要做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應為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競爭的、寬容寬厚寬松的良好的創新環境,多做工作。一句話,要像鄧小平所說的那樣,“當后勤部長”。
讓以往那種用拼土地、拼投資、拼能源的增長方式早日成為歷史吧!上面提到的那家把中國排名54位的刊物,依然對中國看好。他們以中國投入研發的費用2006年達到136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3300億為依據,認為未來五年中國的創新力一定會有提升。世界相信中國,中國更應當自信。我們知道,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紡織工業的興起。紡織工業的興起讓資本主義代替了封建主義。今天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需要發明出當代的“蒸汽機”。創新是和諧社會的活力之所在,和諧是創新的,是宜人的氛圍。沿著中共十七大指引的方向走下去,一個創新型國家,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會屹立于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