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往往喜歡戴著法律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從法律的視角欣賞和解讀時代潮流。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筆者通過認真學習,領會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的中共十七大報告精神,深感學習和踐行十七大報告“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題意義非凡,使命重大。胡錦濤同志作的十七大報告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首次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題。十七大報告通篇都融匯了法治的精神,弘揚了法治的精神,堪稱是一篇弘揚法治精神的綱領性文件。
中共十七大報告通篇洋溢著法治的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征,和諧社會必然是弘揚法治精神、崇尚法律權威的法治社會,必然是厲行法治、奉行法治、篤行法治的法治社會。法治始終是實現和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法治精神始終是和諧社會的守護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源泉?!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弘揚法治精神,是我們樹立科學發展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皥猿忠婪ㄖ螄痉铰?,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我們黨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而得出的結論,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總體要求;“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是我們黨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弘揚法治精神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性工程,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對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胡錦濤同志在“6·25”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了“弘揚法治精神”的要求,十七大報告又首次將“弘揚法治精神”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推進和全面落實,需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需要旗幟鮮明、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弘揚法治精神,用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導和激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是繼“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后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上的又一重要命題?!皹淞⑸鐣髁x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都是首次出現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的新概念、新提法?!吧鐣髁x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水乳交融、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旨在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諸如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后者旨在強調樹立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價值觀,通過弘揚法治的價值觀和法治的精神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全面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各個方面上,全面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諧。
法治——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相對而言最為有效、最為合理和最為完善的治理手段和制度文明,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實踐表明:法治更有利于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井然有序。法治是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法治精神是人類對法治共同價值觀的崇尚和信仰,作為人類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文明的文化形態,法治精神對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弘揚法治精神”新概念的提出表明,當法律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以法治精神為紐帶,彰顯法治精神對社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建設人人享有尊嚴、人人享受平等的和諧社會。法治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制度體系的建立上,更彰顯在全體社會成員對法律的普遍信任乃至共同信仰之上,體現在法治精神對全社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上。
毋庸置疑,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時下流行的大國崛起一詞承載了多少國人的光榮與夢想,而大國崛起需要樹立大國的形象,包括大國良好的法治形象。一個國家的形象是融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因素于一體的多維立體形象,法治也是打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國民法律素質和先進的法治精神也是彰顯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形象的無形資產。
法治精神是法治價值觀的結晶體,是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素質、法律信仰的復合體,也是法治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精神源泉,同時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權威的一種理性的精神狀態。法治精神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紐帶,它融會貫通于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實踐之中。法治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容了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諸多價值要素,法治精神的精髓也可以概括為法治的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諧精神等。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將法治的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觀,以及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諧精神等輸入全體公民的頭腦,融入立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實踐之中,厲行法治、奉行法治、篤行法治,夯實和諧社會的法治基礎。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意味著依法執政進入了新的階段,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法治建設的規律把握得越來越透徹和準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和實踐,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與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國是相互呼應、相得益彰的。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維護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則和法律規范,運用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的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及其相應的程序和手續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法外特權,更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只有執政黨自覺弘揚法治精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真正凸顯出來,才能實現和確保依法決策,依法執政才能真正落到實處。2002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的內容就是認真貫徹實施憲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范,充分彰顯了依法執政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弘揚,將進一步豐富依法執政的內涵,提升依法執政的水平。可以預言,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崇尚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將在黨的執政領域彰顯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意味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確立和實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國方略正在從法律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內核,從法制體系的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的培育。“弘揚法治精神”對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推進,需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用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進入了新的階段,從法的核心價值方面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法治精神”這個新理念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全體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表現,法治所追求的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也是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遵循的基本價值觀。我們所要弘揚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突出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執政為民、社會和諧,追求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觀,崇尚法治的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諧精神。這些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完全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從法的價值觀角度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觀念,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和精神訴求。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為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軟實力”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導向?!败泴嵙Α币辉~首次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述出現在十七大報告,表明要充分重視運用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弘揚法治精神的新理念,將法治建設提升到了法治文化的高度。無論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軟實力是新時期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要素,是一種基于文化或者文明而派生出來的影響力。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實現和平崛起和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力量來源。
軟實力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之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需要加強國家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等硬實力建設,也需要充分重視文化、教育等軟實力建設,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和諧”本身就是軟實力的重要寫照,我們既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重視運用人民調解、法制宣傳教育等方式等“軟解決”和“軟處理”的方式機制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還需要高度重視加強以弘揚法治精神為主題,以法制宣傳教育為渠道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昂霌P法治精神”這一重要命題的提出,意味著今后要更加重視強化法治系統的軟實力建設,特別是法治文化的軟實力建設,如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提升司法的公信力等。
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也意味著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弘揚法治精神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黨對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擔負法制宣傳教育職能的司法行政機關應該不辱使命,不斷深化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努力營造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樹立大國應有的良好的法治形象。
法制宣傳教育在弘揚法治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法制宣傳教育是司法行政機關擔負的一項面向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影響面受益面最廣的重要職能。弘揚法治精神,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特別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來,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實施四個五年普法規劃,公民法律意識普遍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也普遍提升。但是,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一些公民、公職人員包括少數領導干部法制觀念不強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在某些地區或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濫用公共權力、侵犯公民權益、徇私枉法等現象還比較嚴重,這與法治精神匱乏,法治觀念淡漠有著直接的關系。新時期的法制宣傳教育不僅僅要普及紙面上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在全體公民、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團體之中弘揚法治精神,培養崇尚法治的價值觀,同時,要努力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促使全社會樹立科學、先進、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制宣傳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要努力適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正如十七大代表、司法部副部長張蘇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言: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一個國家全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對內是促進和諧的保障,對外可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新形象。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關鍵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拓展思路,創新手段,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讓法治更加深入人心。張蘇軍副部長所說的“讓法治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弘揚法治精神的生動寫照。
簡而言之,新時期的法制宣傳教育要更加致力于培養公民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把尊崇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全體公民的血脈之中,融入黨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融入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也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尊重權利和遵守法律為榮,以濫用權力和違反法律為恥。對于行使公權力的國家機關而言,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法為尊,尊重和保障人權,對約束公權力的法律要有一種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應有的敬畏之心。只有如此,法治精神才能內化為政府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政府才能真正贏得民心和樹立威信。
“法律應該同已建立或將要建立的政體的性質和原則有關系;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與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這是300年前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名著《論法的精神》對他心目中的所謂“法的精神”的精辟闡述。300年后的今天,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征途中,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吸取人類文明的成果,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積極地探索、追求和弘揚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法治精神”。
弘揚法治精神任重而道遠,法治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全民總動員的漫長的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