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華誕
百歲人生
風霜雨露 崇山峻嶺
是什么力量 催動你
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
向著科學的峰巔攀登
地質的張力 壓力
和造山運動
可以 將堅硬的巖層
扭曲變形
唯有人類前進的腳步
和科學家探索真理的目光
從容 堅定
沒有任何艱難險阻
能夠擊退
人類 對幸福與光明的憧憬
你是一位地質學家
終生 都把為人類造福
看成自己的神圣天職
始終 將社會 家庭
個人 集體 和國家
民族的命運融合一體
也許 正是這種信仰
這種支撐 才有這樣的
大氣磅礴 豁達寬容
推動著你 穿越百年風雨
踏平關山萬重 雖然
已經百歲高齡 依然
這樣精神矍鑠
這樣容光煥發
這樣硬朗年輕
啊 楊遵儀先生
此刻 當融融燭光
映照著你的鶴發童顏
和朗朗笑聲 在宴會大廳
傳遞著 親朋好友
和你的學生
對一位世紀老人
由衷的敬仰之情
我心中 蕩起的
卻是 悠遠的記憶
和地層深處
那縈繞不絕的回聲
八十多年前 你是懷著
赤誠報國的理想
走出揭陽縣城的
從黃浦江畔到清華學府
從耶魯大學到珠江之濱
你的視線 探測的
始終都是 地質構造的神奇奧秘
和古生物 古地層演變的蹤跡
你的步履 丈量的
永遠 都是一位
地質學家 對祖國繁榮振興的
無限忠誠
啊 關于古生代 中生代的界限
關于二疊紀 三疊紀的劃分
關于國際標準化菊石的研究
關于牙形石金釘子的確定
你用中國科學家的真知灼見
揭開長興煤山地層剖面的面紗
為世界地質科學 廓清了
一片明朗的晴空
恐龍為什么滅絕
三葉蟲怎樣生活
古生物在哪些地層沉積
礦藏又在何處富集而成
不要小看那微體如牙齒的化石
它負載的卻是 地球地質
億萬年歷史變遷的沉重
你常常說 一個人
只要 把個人的利益
收藏起來 對社會多作一些貢獻
生命 才有價值
即便是忍辱負重 活得
也就重如泰山 雖死猶生
就是這樣 你剖析地層
剖析人生 為中國的地質科學
和道德學風 豎起一面
迎風飄揚的旗幟
你的師表風范
你的高尚精神 就像這金釘子剖面
即便是歷經千秋萬代
也必將永遠 煥發耀眼的光明
此刻 當我在橘紅的燈光下
拜讀你編著的《中國地質》
《中國地層》和浩如煙海的
教材 學術著作 仿佛看見
你的學生 在科教興國的征途
齊刷刷地 站成了威武雄壯的方陣
楊老先生 請你 請你側耳細聽
此時此刻 在科學攻關的
前哨陣地 正激揚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吼聲
楊遵儀(1908年10月7日~),地質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楊遵儀是我國古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奠基人,是新中國古生物地層事業的開創者之一,為新中國的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他用英文寫成的題為“中國地質文獻目錄”的畢業論文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本地質文獻目錄。楊遵儀在古生物學、地層學、古生態學及古生物地理學方面作出了不少貢獻,頗有獨到之處。在古生物方面,他是我國研究古生物門類最多的學者之一。楊遵儀敢于并善于研究一些資料匱乏的稀有化石和疑難生物化石。楊遵儀是我國事件地層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在事件地層學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把我國事件地層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與他人合著的《中國地質學》是繼李四光《中國地質學》之后近50年的第二部全面系統介紹中國地質概論的專著,被認為是中國地質研究史上的又一項重大貢獻。楊遵儀還是著名的地質教育家,為地質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