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21世紀必將占據主導地位。利用后發優勢,采取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是唯一正確且現實可行的發展道路。我們必須抓住知識經濟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機遇,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實現黑龍江省“后來居上”。
關鍵詞:知識經濟;跨越式;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3-0014-02
一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及消費(使用)為重要因素的經濟,它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工業經濟,是一種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經濟形態,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和深刻的。
知識經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以高科技產業為第一支柱,具有高收益性。根據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有關調查,20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OECD國家在工商業的應用科技研究和開發方面有將近2/3的費用直接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經過短短幾年時間的投入和研究,其投入的收益漸顯端倪,并且這種投入后的收益已經開始按指數級增長。受利益的驅使,越來越多的工商業者先后增加對新技術產業的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增長,而生產力增長所帶來的豐厚收益又將進一步支持對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入,于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資產投入無形化,人力資源成為最重要元素。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作為依托,知識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知識經濟的實現使得所有的經濟部門都以知識為基礎,且以知識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于是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最新知識的勞動力群體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生產要素。美國許多跨國企業的無形資產投入已經超過了總資產的60%,無形資產的升值也將帶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培養高科技人才、爭奪高科技人才已成為世界潮流。全球不斷加劇的高科技人才競爭態勢正是對這一特點的最好證明。
3.全球性和不均衡性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國際性的,遍布全球的計算機網絡使得跨越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勞動、技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也越來越明顯。世界經濟一體化或者說經濟全球化,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另一必然結果。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已初見端倪。高技術產業較之以前鋼鐵、機械和紡織等產業不同,產業技術領域十分廣闊,而且更加便于國際化分工。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優勢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世界一體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落后國家的追趕,參與國際分工,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傾向正在實質性地改變著發達國家本身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但是他們對發展中國家包括對中國的影響也許更為深遠。
二
社會發展是個自然歷史進程,但不排除某個歷史時期的某個國家或地區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式,是指落后國家或落后地區,為了縮小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差距,直接吸收人類先進文明成果,主要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先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率先突破,并帶動和促進其他行業、其他領域和其他地區快速跟進,最終實現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和國家發展水平整體躍升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發展了社會主義“跨越論”的思想。1881年2月,馬克思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明確指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俄國“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大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也是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應有之義。鄧小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指出:“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江澤民也明確指出:“進入新世紀,發展要有新思路,發展是硬道理,是新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并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仍有很大空間。”跨越式發展主要是就經濟而不是就社會而言的,經濟又主要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提出主要是依據戴維·羅默1986年提出的“新經濟增長”模型理論和受到世界銀行總結的韓國快速追趕發達國家的模式,以及OECD的麥迪森等人的啟發提出來的,認為落后國家有可能追趕發達國家,當時用了英文“leapfrog”一詞,即“跳躍”或“蛙跳”的意思。
三
黑龍江省要充分利用知識經濟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1.要革新觀念,采取切實措施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創造環境,加強導向,創造一個提倡革新的文化環境。大力資助研究人員從事科技發明,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促進科技人員自由流動,使現有省內廣大科技人員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黑龍江省應該抓住機遇,面向省內加速人才培養,提高技術工人層次;面向省外和國外加速人才引進,積極培養和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動機制。對尖端科技人才要加大扶持獎勵力度,為其提供優良的創新發展環境,有條件的企業更應抓住黑龍江省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機遇,積極吸納和儲備人才,支持科技人才的創新工作。
2.必須特別重視發揮制度創新的優勢,克服制度劣勢
黑龍江省首先必須發揮制度創新的優勢,深化改革,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彌補在價值判斷體系、組織化程度、財富觀念、行為習慣和能力、心理意識等諸多方面的落后和差距,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發展觀,縮小體制、制度方面的差距,創新和積累制度資本,完善制度環境,學會運用市場機制求生存謀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介”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協調作用,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部門、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知識創新體系,合作研發解決黑龍江省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存在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等瓶頸問題。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3.加大知識投入,鼓勵企業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加強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交叉融合
增加對高科技的投資,加快黑龍江省優勢項目的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的步伐,培育強大的知識經濟產業支柱。要結合東北振興,依據轉制后黑龍江省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推行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風險投資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廣新技術應用,完善支撐條件,強化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紐帶,全力支持與知識經濟相關產業的快速成長。注重開展原創性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大力進行技術創新,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技術優勢。知識密集產業既要重視技術創新,也要加強技術和服務集成創新以及制造和營銷服務集成創新,高技術產業側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而知識密集產業強調服務、技術、創意、文化、制造等的交叉融合和集成來創造價值。加強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中小企業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促使企業成為產品和技術開發的主體。
4.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支持相關產業發展,集中力量進行重點突破
以“哈大齊高新技術產業帶”為契機,突出哈爾濱的電子信息軟件、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等產業優勢,以及大慶油氣化工、精細化工與新材料,齊齊哈爾的裝備制造、重型機械,綏化的農副產品精深化工、現代農業等產業優勢及特色,規劃建設相應領域的實際研究平臺,進而帶動牡丹江、佳木斯和四大煤城等東部6座城市的新材料、煤化工等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黑河、大興安嶺、伊春等北部3個城市現代農業與生態林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集中力量實施“黑龍江省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六大科技專項”,包括先進制造與信息化、新能源與節能技術、新材料與精細化工、農產品優質高產與精深加工、生物技術與醫藥、環境保護與公共安全技術6個專項。進一步增強全省特色及支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M].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M].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6.
[4] 陳明,王歡.東北振興途徑探討[J].渤海大學學報,2006(7).
[5] 張繼良,楊超.臺灣產業結構轉型對振興東北經濟的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06(7).
[6] 趙國鴻.“十一五”產業發展導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J].中國金融,2006(1).
[責任編輯孫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