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愛耳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爸爸媽媽對寶寶的耳朵特別關注起來寶寶的聽力正常嗎?耳朵臟了怎么清理?小耳朵疼是什么原因?其實,關愛小耳朵需要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做起,讓每一天都變成“愛耳日”。
了解聽力發育過程
寶寶的聽力發育有個過程,媽媽可以自己對照一下,看看寶寶的小耳朵是否“一切安好”。

邊游戲邊測聽力
總是擔心寶寶的聽力有問題,去醫院做測試又怕寶寶不配合。其實,一些簡單的聽力測試用不著非跑醫院做不可,你可以把這些測試融入到游戲中,在家里和寶寶邊游戲邊測試。

小耳朵,大講究
1 洗洗小耳朵
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會經常吐奶,吐出來的臟東西就粘在耳朵附近,有時甚至結成塊兒,需要媽媽經常清洗。可寶寶的頭總是不停地亂動,真讓媽媽無從下手。
對策:
先在一個小皂盒里,把嬰兒皂搓出泡沫來。讓小寶寶躺臥在大床上,媽媽跪坐在寶寶的一旁,然后,媽媽把一只手掌輕輕地放在寶寶的一側臉頰上,使寶寶的臉朝向一邊。另一只手的手指蘸取一點皂液,用手指像按摩一樣輕輕地揉搓耳后和耳廓部位,把污垢充分揉開。再用已準備好的擰干的紗布擦拭,直到擦干凈為止。耳朵入口處用可用消毒棉做成的棉條輕輕擦拭。
2 清理耳垢
細心的媽媽發現寶寶耳朵里流出了黃色的分泌物。雖然寶寶不哭也不鬧,喝奶也很正常,看不出有什么異常情況,那耳朵里黏粘的東西是什么呢?
對策
醫生告訴媽媽,這是正常的油性耵聹,也就是所謂的 “油耳朵”。正常人的耵聹(耳垢)有干、濕兩種。濕者又稱油耳。干性耵聹常見于亞洲黃種人及印第安人,濕性耵聹常見于白種人及黑種人。據分析,耵聹具有良好的防水干燥性,不僅能吸附進入耳道的灰塵、微生物,保持外耳道的清潔,還能保持皮膚不受浸漬,并有殺菌和抑制真菌生長的作用。小塊干碎耵聹,在我們搖動頭部或咀嚼的時候,會自動脫出,因此,不用管它。只有在形成大塊耵聹栓塞或者油性耵聹過多,充塞了外耳道;外耳道生來過于狹窄和彎曲,耵聹不易自然脫出的,可以請醫生在明視情況下,用藥液軟化耵聹及痂皮,再用特制耵聹鉤、吸引器取出,或用溫生理鹽水把它沖洗出來。對于一般兒童千萬不要總去挖耳朵。
如果耳垢較多,可以用3%的小蘇打溶液,每2-3小時滴1滴入耳內,一天3-4次,等1-2天后耳屎變軟再用小鑷子輕輕將其取出,注意這個過程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
3 耳內異物
滔滔活潑好動,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一些細小的東西也逃不過他的眼睛,光看著還不過癮,有時候他還會把小東西放進嘴巴和耳朵里。這幾天他老說自己耳朵疼、媽媽一問,可了不得了!原來幾天前滔滔把小草塞進耳朵里了。
對策
把東西塞進耳朵對寶寶來說絕不是稀奇事。不同的異物對耳朵的影響不同,異物越大,離顫膜越近,不適感越明顯。有些甚至會引起外耳道的感染。家長一定要教育寶寶不要把小東西放入耳中,一旦異物入耳,不能用水沖洗,因為有些東西遇水會膨脹(如黃豆),取出時會更困難。如果家長無法自行取出異物,就要馬上帶孩子去醫院。
若有昆蟲進入寶寶耳朵,可用一兩滴色拉油、酒精等滴入耳中,先將昆蟲窒息殺死后,再行取出。或者用手電筒往耳朵里照射,昆里舍朝著燈光爬出來。
4 中耳炎
Dodo5個月了,最近夜里老是哭,小手不停地撓耳朵,小腦袋晃個不停。媽媽給她一量體溫,發燒呢!仔細一看,耳朵里還有膿性分泌物流出來。媽媽驚問:寶寶這是怎么了?
對策
原來dodo患的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了。小寶寶不會說話,耳朵疼得厲害也只能用哭鬧來表示,但細心的家長可以發現患此病的寶寶會有發燒、不安、拒食、搖頭等癥狀。這時,就應該帶寶寶去醫院檢查治療了。
中耳炎的發生率很高,因此預防中耳炎就格外重要了:
1 寶寶喂奶時不能平臥喂養,喂好奶后也不應立即平臥,以免奶汁逆流至鼻咽腔,再經由咽鼓管進入中耳。
當寶寶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時,應注意保持鼻腔通暢,當鼻塞嚴重時,偶爾可用0.5%-1%麻黃素滴鼻。此外,還要注意上呼吸道感染時發生的反應性中耳炎,也會引起耳痛,使寶寶經常去抓耳朵。應當找耳鼻喉醫生看看以除外化膿性中耳炎。睡覺時,經常給寶寶變換體位,以免分泌物在鼻咽腔積聚。
要學會正確地擤鼻涕:堵住一側鼻孔,將另一側鼻腔內的分泌物擤出。
雖然目前世界上尚無專用于中耳炎的預防針,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注射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5 外耳道濕疹
7個月的林林這幾天右邊的臉頰微微紅腫,還起了很多小紅疙瘩和水泡。有些水泡破潰以后,流出了淡黃色的液體,在面頰上形成了黃色的癡皮。慢慢的,紅疙瘩和水泡蔓延到了耳朵上。媽媽給林林擦了紅霉素藥膏,可一點也不管用。
對策
林林患的是外耳道濕疹,藥物或其他過敏性物質刺激,以及濕熱、毛織品、食物尤其是蛋白質等因素刺激,都可能誘發此病。家長需要仔細尋找病因并除去,寶寶應適當減少容易致敏的食物,如魚、蝦、蛋類及奶制品,才能避免此病復發。
如果寶寶的耳朵已經患有濕疹了,媽媽不可用溫水清潔耳部,保持寶寶耳朵的干燥很重要。如果滲液較多,可用爐甘石洗劑或70%酒精涂抹,并保持局部干燥。如果滲液較少,可涂抹1%-2%龍膽紫藥水、激素軟膏、氧化鋅油等。較干燥無滲水者,可用10%-15%氧化鋅軟膏、派瑞松(1%硝酸益康唑或0.1%曲安奈德)外涂。有少量滲液者,可用龍膽紫水溶液或氧化鋅糊劑等。滲出多者可用3%雙氧水清洗后,再用3%硼酸溶液濕敷。外耳道濕疹不便濕敷,可單用雙氧水清洗。待滲水減少后,可用上述藥物涂揀。遇滲液過多,可同時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感染明顯者,要使用抗生素。
Tip
千萬不要用肥皂水清洗濕疹部位,否則會加重局部刺激。也不可涂抹紅霉素藥膏。防止因癢搔抓患處,應給病兒剪短指甲或戴布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