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第一次環保風暴的叫停項目和第二次環保風暴的“掛牌督辦”等不同,這回的第三次環保風暴的“區域限批”,是一種制度制衡的設置
兩年前,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包括三峽總公司在內的30個未做“環評”即違法開工的有政府背景的巨額投資工程項目,被傳媒稱之為“環保風暴”。與一片叫好聲對應的,是質疑聲:30個工程之外同樣未做“環評”即行動工的工程是否也應叫停?今后同樣情況是否均照此辦理?叫停的30個項目補辦“環評”后均獲批準,如果所有的項目只要做“環評”就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法》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叫停的30個項目補辦“環評”后批得比別的項目還快,這里面是否有“做秀”的成分?
差不多一年前,國家環保總局又對數百個項目和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和查處。人們中雖有振奮,但總體反映平平。這就是傳媒所稱的“第二次環保風暴”。
新春伊始,國家環保總局在通報投資約1123億的82個嚴重違反“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項目的同時,宣布:依據《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環保總局將啟動實施“區域限批”政策,對河北唐山、山西呂梁等城市和對大唐國際、華能、華電、國電等大型企業,在未完成違法項目的徹底整改前,停止其境內或其所屬的除循環經濟類項目外的所有項目的審批。
面對這被傳媒稱之為“第三次環保風暴”的國家環保總局的行動,再沒有了“做秀”之類的評說。人們關注的是從和諧的目的和理念出發,怎樣真正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目標,在法治和善治的框架下,多方合作,以逐漸型塑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勢。
與叫停項目和“掛牌督辦”等不同,“區域限批”是一種制度制衡的設置。當然,和其他制度一樣,“區域限批”作為一種制度的規定,也會有法律社會學所說的“文本上的制度”與“行動中的制度”,“嚴格實行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的制度”和“只停留在紙面上的制度”,以及“制度體系內具體制度的相互抵觸和交互作用”等問題,但制度的本性在于排除權力的“恣意”和設定不同人或機構、行為相互間的制衡:你在環境保護上違法,不改過,新項目再好,也不可能獲得批準。
制度的設置關乎對現實的認知和價值理念的選擇。之所以在人們已經程度不等地成為環境受害者的情況下,人們還再做破壞環境的事,首先是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在觀念上受形成于計劃經濟年代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其次是近十余年形成的利益格局的所致。真心認為“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潮流,才會把一個人的生存質量的提升放在首位(而不再把計劃經濟年代的為“準備打仗”而提升國力放在首位);真心“為促進社會和諧”,才不會在“總不能不發展”的借口下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侵害公民權利為代價,支持只有利于大企業或某些利益集團的“發展”。
當社會日趨多元時,需要一個整體的能夠協調、平衡不同利益和主張的政府,而能夠協調、平衡不同利益和主張的前提,是政府的各個部門不能利益、主張各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能不同利益、主張各異;作為整體的政府必須是真心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它認識到:“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
當人不再與人為敵時,當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尊嚴、人的生存質量被看重,“以人為本”成為一個社會主流的實在的基礎理念時,人才可能真心地不再與自然為敵。于是,“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統籌城鄉環境建設”“重點搞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才能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定期公布環境狀況信息,嚴肅處罰違法行為”等舉措,才會有認真實行的必要。真心希望我們的社會離那一天不會太遠。
最后,談到制度,只有政府制約、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制度,還不足以解決環境問題,要有有利于公眾參與和公眾監督的制度;談到觀念,只有制度規定的制衡和懲處,而沒有社會中盡可能多的人心存善意、企望和諧、崇尚法治,環境問題也難解決好;談到合作,政府、企業、非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社區、志愿者,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是環境問題解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