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石
在電價未完全放開,煤電聯動機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煤電雙方接下來如何“糾纏”還是未知數
2007年鐘聲敲響前4天,12月27日下午,傳言多時的煤炭產運需銜接會終于在市場的一片“贊譽”聲中結束。不同于以往,這次會議奇跡般的只開了90分鐘,而且采用了頗為時髦的視頻會議。
90分鐘與10天
據有關人士介紹,北京的會場“靜悄悄”的,神華集團、中煤能源、國投、國家電網、華能、華電、北京鐵路局等100余人參加。其余的則通過遠程電視領會會議精神。
“今天,我們改變了延續五十多年、由政府集中組織供需雙方企業召開訂貨會的辦法,而是采取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企業自主銜接資源、協商定價的新機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在這個視頻會議上說。
歐新黔同時表示,今后,政府部門將全力做好全國產運需預測工作,建立煤電電子交易平臺,規范交易雙方行為,完善煤炭體系建設。
這已經是主管部門第三次表示要對煤炭訂貨會進行改革。
從1993年開始,我國煤炭價格已經開始陸續放開。當時,國家為了確保電價穩定,設定了國有大型電廠的電煤價格,從而形成了“計劃煤”與“市場煤”之間的價格雙軌制。這樣糾纏多年的煤電頂牛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從2004年開始,政府即開始宣布將對煤炭訂貨會進行改革。2005年,國家發改委明確希望將訂貨會向市場化的方向推進。2006年元旦的會議就冠以“2006年度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這樣一個有些繞口的名稱。
事與愿違的是,主管部門的這種所謂的市場化探索,當時并未得到企業的認可。在山東濟南的10天拉鋸戰中,煤電雙方始終沒有松口,以至于國家發改委隨后在新年期間還不斷為煤電雙方進行協調。
此次,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最終改為了視頻會議,被認為是政府主管部門的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的貫徹。一些市場人士更是為此舉找到了更準確的歷史意義——這是中國最后一個計劃經濟訂貨會消亡。
此前,我國已陸續取消了計劃經濟時期延續下來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儀器儀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等十余種物資訂貨會。
但是,90分鐘也好,10天也好,這種時間上的差距并未讓煤電雙方的關系變得簡單起來。在電價未完全放開,煤電聯動機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煤電雙方如何“糾纏”還是未知數。
接下來的將是一場更為艱巨的拉鋸戰,這不是政府的幾句號召,幾個動作就可以解決的。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一副會長濮洪九在視頻會議上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呼吁煤炭企業嚴格按照銜接方案,顧全大局,平等協商,立足合作,提高銜接效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2007年的煤炭訂貨工作。
仍將艱難的煤電談判
在此次的視頻會議舉行之前,2006年12月22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做好2007年跨省區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還附加了“2007年跨省區煤炭運力配置框架方案”的附件。
如人們所預料的,其中很多內容都是沿襲以往,比如被業內人士視為計劃“尾巴”的“跨省區煤炭運力配置框架方案”。
正在醞釀的博弈也與以往類似——煤炭企業開始預期煤價將還會有上漲的空間,而電力企業卻表示已經不可能再有上漲幅度。
煤炭分析人士認為,2006年7月份以來煤炭交易價格持續上漲,而且目前仍屬于較強的賣方市場,這次放開將直接導致電煤在2007年有短期上漲。一位電力企業負責人士也持有類似意見:去年有一部分計劃內重點電煤價格與市場煤價差距較大,而這部分電煤價格2007年將進一步上漲。
同時,由于以后煤電企業談判將集中在省內,雖然政府要求行政力量不得干預企業,但是將在具體的價格上不可避免出現保障本地利益,忽略五大發電集團的局面。這樣,地方企業與五大發電集團的矛盾將再次出現。
此外,雖然煤炭訂貨會變成了視頻會議,但是又留下了一個更為怪異的煤炭產運需銜接合同匯總會議,而這被解釋為供求雙方將簽好的合同拿去匯總,最終讓鐵道部門在上面蓋章——從1月10日起,這個匯總會議將在桂林舉行7天。
按跨省區煤炭運力配置框架方案安排的運輸總量是7.38億噸,而事實上,2007年全國煤炭流通對鐵路煤炭運輸的需求將達到14億噸左右。
因此,在運輸上,將像往年那樣執行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對運輸貨物實行“重點物資”和“非重點物資”的區別,優先保證“重點物資”的運輸。在鐵路車皮極為短缺的情況下,煤電雙方將在價格之外和鐵路等部門再次頂牛運力問題。
目前,長江煤炭航運的一張電煤運輸許可證,目前可以賣到5萬元。可以預見的是,往年熱鬧非凡的拉鋸式談判將再次不可避免。
掣肘電改走向
因為眾多問題無法在短時期內得到解決,比如鐵路煤炭運輸綜合能力仍然不足、現有的煤炭資源渠道相對集中、煤電雙方不對稱的價格管理體制、尚未成熟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等等,導致電力改革艱難推進。
2005年5月,國家發改委推出煤電聯動政策,試圖解決煤電頂牛的局面。當時,全國平均電價每千瓦時上漲0.02元,約消化掉7%至8%的電煤價格上漲因素,但同期,電煤價格實際漲幅已達70%以上,電力企業直呼“壓力太大”。
2006年的訂貨會后,在電煤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電力企業促成了第二次煤電價格聯動,但是,最終全國銷售電價還是未達到此前業界預測的提價幅度。
秦皇島煤炭交易中心總經理李學剛曾指出,在電力價格仍由政府管理、煤電價格聯動政策需要繼續磨合、完善的情況下,政府主管部門有必要兼顧各方面利益,對未來煤炭價格進行必要的引導,而通過繼續召開重點煤炭產需銜接會來施加政府影響,仍然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式方法。
目前,發改委一方面放開電煤價格,一方面在致力于關閉小煤礦。關閉小煤礦會減少煤炭供應總量,放開電煤價格則直接提升煤炭整體價格。
這種矛盾讓今年的電力改革充滿了變數。顯然,如果此輪談判后電煤價格再次上漲,電力企業將再次上演“逼宮”的局面。
在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小平看來,國家不會真正放手電煤價格的深層原因在于,即便發電企業同意電煤漲價,但發電企業卻沒有能力把這些漲上去的成本傳導給國家電網公司。
數據顯示,2006年6月30日起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度電提高2.494分,但真正落到發電企業頭上的,只有0.979分,還不到40%。
電價是關乎最大多數人切身利益的一種價格。政府對居民電價、農業電價等的調整也是異常謹慎。比如,調整居民用電價格就必須召開聽證會。因此,目前電價由國家管制的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即使電價同煤價一起實現市場化,今后隨意調整電價的可能性仍很小。
如此,在煤炭企業要求漲價,而政府考慮社會公眾接受程度的情況下,風險將進一步轉嫁到發電企業,而所謂的煤電聯動也將變成一紙空文。同時,如果今年的煤價上漲太多,發電企業成本增加,將不利于競價上網的推行,電力改革將進一步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