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史鐵生給病友講述過一個名叫《小號手的故事》的童話:一個年輕的小號手被征召上戰場。在戰場上,他日夜思念著美麗的未婚妻。戰爭結束后,他回到家里的時候,卻發現未婚妻已經跟別人結婚了,因為有人誤傳他早已戰死沙場。小號手痛苦之極,離開家鄉四處漂泊。孤獨的旅途中,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號。他便吹響了小號,號聲憂傷而凄婉。有一天,小號手來到一個國家,國王聽到他的號聲,便召他入宮詢問說:“你的號聲為什么這樣憂傷?”小號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國王聽……
講到這里,有病友忍不住打斷他說,這又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結尾一下子就可以猜到:國王很喜歡小號手,看他才智非凡,便將公主嫁給了他。從此,小號手和公主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史鐵生說,他的結尾不是這樣的。他的結尾大家都沒有想到: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請全國的人都來聽小號手吹號,讓所有人都來品味號聲中的憂傷。日復一日,小號手不斷地吹奏、不斷地講述,人們則不斷地傾聽,只要那號聲一響,人們便聚攏來默默地聽著。這樣,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小號手的號聲已經變得不那么憂傷哀痛了;又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那號聲開始變得歡快、嘹亮,變得生機勃勃了。
兩個結尾迥然不同。史鐵生分析說:在前一個結尾中,國王富于同情心,他將女兒嫁給了不幸的小號手,但這只是暫時的“輸血”;在后一個結尾中,國王除了同情心之外,更富于智慧——他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告訴小號手:“困境來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誰也不能讓困境消失,每個人必須自己鼓起勇氣,鎮靜地面對它。”
史鐵生告訴我們說,每個人都會遇到憂傷、挫折和苦難。憂傷、挫折和苦難,一方面像海浪一樣打擊人類的心靈,另一方面又像雕塑家一樣塑造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圣經》中說:“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長大起來。它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一朵花呢。”我們每個人,都該向那野地里的百合花學習。經歷過納粹大屠殺的心理醫生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寫道:“曾在集中營里生活過的我們都記得那些穿過棚屋去安慰別人、給別人送去最后一片面包的人。雖然這樣的人不多,但他們足以證明:一個人的一切都可以被剝奪,惟有一樣東西無法被剝奪,那就是一種自由——在任何條件下選擇精神的自由。”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把一朵花變成一座花園,也可以把一滴水變成一股清泉。
史鐵生為小號手設計了一種擺脫憂傷、走向歡樂的命運,其實這也是他為自己設計的命運。已經發生的一切是無法挽回的,比如母親的離去、身體的殘疾。如今,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毫不抱怨地接受、承擔、分享。幸運的是,史鐵生有地位,有記憶中的母親,有親人和朋友,還有無數熱愛他的讀者。如果說史鐵生就是那個小號手的話,每一個讀者都是前來傾聽他吹號的聽眾。是的,人間沒有絕對“悲慘”的命運——無論怎樣深沉的憂傷,都有人跟我們一起分享。
[簡評]
原本一個俗套的故事,史鐵生的結尾卻賦予了其新意、深意。
“困境來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誰也不能讓困境消失,每個人必須自己鼓起勇氣,鎮靜地面對它。”故事的內涵讓人感動。
另一方面,史鐵生對一個老故事的翻新,告訴我們:創新與深刻是文章勝出的重要因素。這是本文對于我們寫作方面的意義。
(山東濱州 孟憲法 薦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