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只青蛙放進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而把青蛙放進冷水中慢慢加溫時,青蛙會習慣這種環境微變直到被煮熟。這個故事通常被經濟學家用以告誡企業領導防微杜漸的重要。
我第一次聽說“溫水煮青蛙”時,也覺得有意思,且深為能發現此現象并將此類比到社會生活領域的經濟學家所折服。但轉念一想,以我和那么多動物打過交道的經驗(有時還是“殘酷”的實驗),作為兩棲類變溫動物的青蛙,似乎不可能在主要生存技能方面如此弱智。再說了,如果讓我和青蛙換位思考,即便水溫上升再慢,總有一個致痛溫度。屆時,本能也會驅使我垂死掙扎,斷不會聽憑那水被我改造為肉湯。
有此疑惑,趕上下鄉調研,便真的找來若干青蛙煮之。我以為,水溫上升愈慢,越接近于此現象發生的理想狀態,因此釜底抽薪、揚湯止沸甚至冷水勾兌等辦法全部用上,每小時升溫不到10度一幾乎看不見冒熱氣,剛開始,青蛙的確慵懶,于水面假寐。但水溫超過30℃以后,青蛙“醒”了,開始了蛙泳,且動作幅度越來越大。水溫超過40℃以后,青蛙在反復“助游”之后終于起跳。盡管被我一再鎮壓,但它還是奮不顧身抓住我防守的空當出鍋了。我不甘心,換只青蛙再試,結果是一定的:當水溫超過40℃時(青蛙的一生一般遇不到這樣的溫度),青蛙必定一躍而起。
盡管臆造這種“動物世界”只是托物言志的事,但言之有據、實事求是是為文為人的道德底線之一。經濟學家雖然不是生物學家,但是也不能誤導大眾。
摘自《群言》2006年第10期,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