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一個起碼的道理是,在這個貨幣社會里,沒有錢就無法生存,錢太少就要為生存操心。貧窮肯定是不幸,而金錢可以使人免于貧窮。
在一定限度內,錢的增多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衣食住行及醫療、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條件。但是,請注意,是在一定限度內。超出了這個限度,金錢對于生活質量的作用就呈遞減的趨勢。原因就在于,一個人的身體構造決定了他真正需要和能夠享用的物質生活資料終歸是有限的,多出來的部分只是奢華和擺設。
我認為,基本上可以用小康的概念來標示上面所說的限度。從貧困到小康是物質生活的飛躍,從小康再往上,金錢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滿足就逐漸減弱了,直至趨于零。單就個人物質生活來說,一個億萬富翁與一個千萬富翁之間不會有什么差別,錢超過了一定數量,便只成了抽象的數字。
至于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就更為有限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賴于心靈能力,是錢買不來的。錢能買來名畫,買不來欣賞,能買來色情服務,買不來愛情,能買來豪華旅游,買不來旅程中的精神收獲。金錢最多只是我們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但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能直接成為幸福。
奢華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還會降低生活質量,使人耽于物質享受,遠離精神生活。只有在那些精神素質極好的人身上,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這又只因為他們其實并不在乎物質享受,始終把精神生活看得更重要。
快樂與錢無關
人們往往以為,錢越多快樂就越多。這真是天大的誤會。錢太少,不能維持生存,這當然不行。排除了這種情況,我可以斷定,錢與快樂之間并無多少聯系,更不存在正比例關系。
一對夫婦在法國生活,他們有別墅和花園,最近又搬進了更大的別墅和更大的花園??墒牵麄兏嬖V我,新居帶來的快樂,最強烈的一次是二十年前在國內時,住了多年集體宿舍,單位終于分給一套一居室,后來住房再大再氣派,也沒有這樣的快樂了。其實,許多人有類似的體驗。問那些窮苦過的大款,他們現在經常山珍海味,可有過去吃到一頓普通的紅燒肉快樂,回答必是否定的。由此可見,伊壁鳩魯早說得對:快樂較多依賴于心理,較少依賴于物質。
快樂與花錢多少無關。有時候,花掉很多錢,結果并不快樂。有時候,花很少的錢,買到情人喜歡的一件小禮物,孩子喜歡的一個小玩具,自己喜歡的一本書,就可以很快樂。得到也是如此。我收到的第一筆稿費只有幾元錢,但當時快樂的心情遠超過現在收到幾千元的稿費。
金錢只能帶來有限的快樂,卻可能帶來無限的煩惱。一個看重錢的人,掙錢和花錢都是煩惱,他的心被錢占據,沒有給快樂留下多少余地了。天下真正快樂的人,不管他錢多錢少,都必是超脫金錢的人。
不做錢的奴隸
有的人是金錢的主人,無論錢多錢少都擁有人的尊嚴。有的人是金錢的奴隸,一輩子為錢所役,甚至被錢所毀。
判斷一個人是金錢的奴隸還是金錢的主人,不能看他有沒有錢,而要看他對金錢的態度。正是當一個人很有錢的時候,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來。一個窮人必須為生存而操心,我們無權評判他對錢的態度。
做金錢的主人,關鍵是戒除對金錢的占有欲,抱一種不占有的態度。也就是真正把錢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還是將到手的,都與之拉開距離,隨時可以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在金錢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態,做一個自由人。凡是對錢抱占有態度的人,他同時也就被錢占有,成了錢的奴隸,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他并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
責任編輯 何小曼郵箱:Jxl2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