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居于錢塘,祖籍福建永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賞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0年從師學習山水畫。
1986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山水專業。
1990年免試攻讀國畫山水專業碩士學位。其間獲首屆“潘天壽獎學金”。
1993年留校任教。
1997年至1999年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0年至2004年攻讀國畫山水專業博士,獲博士學位。
所有從事藝術的人都知道藝術是有高下之分,這種高下源自藝術家自身的修養,尤其取決于心胸。無疑作為畫家,林海鐘是深知這一點的。
海鐘的朋友中,有一批非常特殊的群體。許多古剎名寺的主持,他們都是海鐘的朋友,他們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濃厚興趣和較高的造詣。海鐘和他們相交相契,談藝論道,煮茶禮佛。日久天長,海鐘就經常出入于各大古寺,住在寺中,在那里親近自然,展紙畫畫,并且他自己也很喜歡呆在寺里的感受。



甲申三伏,海鐘借居法喜講寺之中,消暑容寂,遠離城市的喧囂,隱身于山谷,沐佛洗性,埋頭于博士畢業創作之中。中間,我與友人曾三次前往沐佛賞畫閑談。記得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前往,賞畫畢后下樓,一樓房間有一老居士看見我們下來,注目相望,并向我們淡然一笑,會意之余,心底涌起感動,回以一笑。初次相識,沒有言語,卻能會意相笑,令我回味。海鐘告訴我,居寺中月余,其中有兩天時間,只有他一個人,一支筆。他邊哼歌,邊畫畫,沒有和人說過一句話,每頓飯都是吃寺里的齋飯。我聽出他的話語里有享受寂寞的滿足。



人住在古寺里,聽聽晨鐘暮鼓,看看香繞葉落,淡然相處,會意一笑,于一生一機之中領悟萬物生意。筆握在手中,感受恬靜淡然,體會六法之義,而生氣象于筆端,寫心胸于紙上?;秀敝g,已然忘了什么是高,什么是下。


每次離寺,總見夕陽在青山之外,隱現柔光。心中總記惦著那夕陽,那夕陽之下的古寺,那古寺之中的海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