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就等于財脈。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人脈的力量無所不在。
無論中外,哪一個社會的成功者,他的成就里,人脈競爭力都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正如斯坦福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系。

孫子兵法云:“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他擁有的人脈資源不僅廣而且深。在平時,這個人脈資源可以讓他比別人更快地獲取有用的信息,進而轉換成為升遷機會或者財富;而在危急或關鍵時刻,人脈資源則可以讓他轉危為安。
為什么億萬富翁賺錢那么快?因為他周圍的圈子會給他帶來大量的機會,為什么這些年讀諸如EMBA、總裁訓練班等培訓的人越來越多,而諸如高爾夫球會等各種貴族俱樂部也越來越多,老板們要花那么多錢去學習,花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其實EMBA、總裁訓練班里面講的東西大家都明白,關鍵是人脈,通過這種同學圈子,通過這種會員圈子來拓展自己人脈,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在一般人看來,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人脈,其實是相反的,因為這些人看中人脈,所以他們才能成功。就像一個風險投資專家所建議的那樣:“當你認識100個億萬富翁時,還怕沒有天使嗎?”
穿針引線的“熟人”
比爾·蓋茨在20歲時,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就釣到了一條“大魚”,與當時的PC巨頭IBM簽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合約,他是怎么做到的?秘訣很簡單,他的母親便是IBM的董事會董事,她把兒子介紹給IBM的董事長,這使得蓋茨順利地挖到了事業的第一桶金。
熟人介紹的人脈關系,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有可能是不可忽視的成功輔因之一。但在中國,這種熟人關系,更是被賦予更多的意味,“中國人有一個特別的關系叫做熟人連帶,熟人連帶在西方社會關系分類中是找不到的。而中國人的信任游戲,尤其在這個過程中間表現得最明顯?!鼻迦A大學社會學教授羅家德對此研究得很透澈。
IDG全球高級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熊曉鴿至今仍然記得自己在中國市場創業生涯的第一單,IDG順利地與《國際電子報》簽訂了合資協議。
“當時我們和電子情報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計算機世界》的中方領導人都很熟悉,有過合作,所以很順理成章?!闭勂鹗畮啄昵暗耐?,熊爽最開心的是,這次熟人之間的合作,出奇地順利。
在這次合資中的中方正好和電子情報研究所是合作伙伴,而熊曉鴿在參加IDG以前曾在美國一個出版公司工作,也跟電子情報研究所有合作,雙方都比較熟悉。
“我們見面后,談了半小時就成了,連IDG的大老板麥先生都沒有想到?!庇捎诋敃r還沒有商務電子郵件,熊曉鴿用傳真把合同文本發給IDG美國總部,請求授權。在他看來,彼時的中國,每一項投資,做不到美國那樣商業化,合同訂立前后要有律師和會計師跟進,當時完全是靠朋友間的了解和信任。
結果第二天,熊曉鴿就取得了授權書,和對方簽約了。在熊曉鴿的建議下,《國際電子報》這個媒體投資項目被并到《計算機世界》,后來改刊成為《網絡世界》,引領一代潮流,也讓他賺了很多錢。
而今回顧當年的事,熊曉鴿坦言,當時雖然也看了項目有關的財務數據,但是,熊曉鴿覺得,能夠讓他對這個項目有信心的,并不僅僅在于那堆數字。重要的是此前的“那些交情?!?/p>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人力資源主管或求職者透過人脈關系找到適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資源主管及78%的求職者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國內的前程無憂網也曾經做過“最有效的求職途徑”調查,其中“熟人介紹”被列為第二大有效方法。
進修的“醉翁之意”
企業家們參加與自己的工作或興趣有關的各類培訓班,則愈來愈成為擴展人脈,尋找潛在的商業機會的最便捷途徑之一。
“上大學看學校、考研究生看導師、讀總裁班看同學?!薄澳愫驼l在一起學習,‘誰是同桌的你’往往決定了你能看多遠,你能走多遠?!痹趶V州參加一個總裁培訓班的企業家曹某認為,他參加研修班最大的收獲就是和學員之間通過學習增進了解和信任,擴大了人脈資源,為日后合作創造了機會。據他介紹,班上同學間實行強強聯合,做成大生意的事情屢見不鮮。不少學員表示,讀總裁(EMBA課程)研修班,也是一個融入高端人脈網絡的良機。而且,在集體交流中學到更多東西,并可以做到“永不畢業”。
至少它對企業家階層而言,有以下三大好處:一是走出去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是一學習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三是培訓班不僅是一個學知識、長見識、開思路的好地方,更是企業家們借此拓展人脈資源的好機會、好平臺。
甚至還有私企老板自費去中央黨校進修,也成為一種學習政策、拓展人脈的潮流。
到中央黨校“充電”的廣東私企老板分量不輕,既有上了財富榜的億萬富豪,如志高空調李興浩;也有行業領軍人物如綠茵閣的林欣、天天洗衣的盧志基等;還有不少后起之秀。這些學員所掌控的企業四分之一屬廣東百強私營企業。
個別私企老板還學上了癮,幾進“宮”,如志高空調的李興浩,他第一次到中央黨校學習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他說,當時,到黨校學習的私企老板鳳毛麟角;最近,他又去了一次,學經濟形勢,發現那里的私企大腕摩肩接踵。李興浩表示,到黨校脫產學習,雖然會耽誤一點生意,但領悟了很多破解難題的方法,結交了很多朋友,值得!
如今全國各大城市開設總裁(EMBA核心課程)研修班或卓越企業總裁(CEO)高級研修班的高校已經比比皆是,其中總裁班就占了半壁江山;而清華大學、人民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名校的總裁班或國學班,也占據了不小份額;還有培訓公司組織的總裁研修班。據了解,為總裁班“買單”捧場的,大多是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其中不乏一擲數十萬元帶著一班人馬來聽課的企業家,也有想有所突破的職業經理人。
與EMBA學位課程相比,總裁研修班則更適合工作繁忙的老板們。許多研修班的學員認為,作為老板,拿學位意義不大,課程濃縮、而且課程精髓與EMBA相差無幾的總裁班,更適合工作繁忙的老板。
盡管事業有成,企業做得很成功,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開始意識到,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及快速變化的市場,企業要想取得更大發展,不能再靠經驗、感覺和關系了,作為企業領導者必須進行職業化的轉軌,他首先應該是個學習者,而進入學校再學習無疑是企業家們一個很好的“加油機會”。
網絡“人脈庫”
DONEWS網站總裁劉韌的電腦上,經常同時開著兩個MSN,一個SKYPE,一個QQ,一個雅虎通。對劉韌來說,同時用這么多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以下簡稱IM)軟件的原因很簡單,“不同的朋友使用的東西不一樣”。對于他來說,傳統社會中的人脈都被原封不動地搬到網上去了。
劉韌龐大的朋友資源,被幾種IM軟件分成不同的圈子,每一個圈子,代表一群不同的人?!癚Q上的朋友,大都是些真正的網迷,他們看中的是QQ的某些特定功能;MSN上的,基本是企業里的人,而且越大的公司越傾向用MSN;至于雅虎通圈子,有本身在雅虎公司就職的人,還有一些國外的朋友,劉韌還會將MSN上的聯系人進一步篩選后,在雅虎通上建立聯系,算是他的核心好友。
而核心中的核心,被劉韌放在以強大的語音功能見長的SKYPE上,那里有公司的幾個高層主管和核心員工,工作中,劉韌需要與他們進行幾乎不間斷的熱烈溝通,用文字,也用語音。
如今在中國,像劉韌一樣離不開IM的人已經不在少數,比如一IT公司銷售副總裁陳笑南發現,自己老板MSN上合作伙伴一欄里,全是自己MSN名單上的人的老板。
根據艾瑞市場咨詢的統計數字,中國的IM用戶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萬人的速度遞增。各種IM軟件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保持人際關系的重要工具,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把自己的QQ號、MSN號印在名片上,成為與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并列的另一重要聯絡方式。
隨著“人脈”網絡化趨勢的增強,越來越多的IM上形成了和現實緊密結合的“圈子”,QQ在推出2003年新版時,也特別增設了“我的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許多人的網友和朋友,互不關聯,井水不犯河水,潛意識里,像家人、同事這樣知根知底的身邊人,除了發發郵件,壓根不應在網上建立什么IM關系。而今天,這種局面悄悄地變了。
在The Work Foundation公司2004年發布的一份名為“社會資本和社交軟件”的報告中說,包括IM在內的“社交軟件”,原則就是打破在線的以計算機為中介的體驗與離線的面對面的經驗之間的界限。
如是,在離線和在線之間,IM巧妙地整合著各種人脈關系,并最終將抹去網上和網下的模糊邊界,融合成為一個人真正的沒有網溝的社會人脈資本。
人脈就等于財脈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擁有無限發達的信息,就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信息來自你的情報站,情報站就是你的人脈網,人脈有多廣,情報就有多廣,這是企業家們事業無限發展的平臺。
換句話說,職場人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是“人”。對他們來說,“人的情報”無疑比“鉛字情報”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經營人才,越是主動地去重視這種“人的情報”,就越能為自己的發展帶來方便。
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譽為“情報人”,對于情報的匯集別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創一格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匯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獲得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匯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后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里,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p>
現為軟銀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的人,他認為聊天、喝茶、打球等看似不經意的交流,卻最能反映一個人性格本質的東西,所以他喜歡主動去創造很多的交流溝通機會。他每年把被投公司的CEO組織起來,出去玩三天。每天的日程基本都是固定的,上午開會,下午打高爾夫,晚上聊天。在這種非正式的場合下,人與人更加貼近,給了彼此進一步了解的機會。
閻焱投資的項目,很多人覺得是冷門,盛大、橡果國際,或者說順馳網絡,只有等到上市套現之后,人們才會恍然驚嘆風險投資者的獨到眼光。
在閻焱眼里,“真正在直接投資領域做得好的,大多并非金融科班出身,而是有著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投資更多的是在投人,投團隊。”他強調。投資一個團隊,那么首先就要找到這個成功的團隊。
其實,人脈就等于財脈。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人脈網用以提供幫助,往往就成了企業家們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
責任編輯:宰守鵬 郵箱:zaishoupe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