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峰
日本最新型軍事偵察衛星升空
今年2月24日下午,在日本鹿兒島縣南部種子島航天中心,H2A火箭將一顆“雷達二號”偵察衛星射入預定的太空軌道,與去年9月發射的“光學二號”及2003年升空的另兩顆偵察衛星一道,構成“四星聯網”,顯示日本已完成間諜衛星布局,從此將獨立偵察全球任何地點。
“雷達二號”偵察衛星原定2月25日升空,因擔心雷電等氣候上的影響,幾度推遲發射。偵察衛星由火箭載運,日本禁止實況轉播發射,也不公布該偵察衛星的外觀、大小、重量和設備搭載及準確高度,只籠統稱其為“多用途衛星”。
事實上,這是日本太空情報收集系統中最新型的軍事偵察衛星,采用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可自動發射電波,然后根據地面反射回來的信號組合為黑白圖像,分辨物體的精度可達100厘米。該偵察衛星環繞通過南北極軌道,在離地面400至600公里的低軌道上運行,主要用于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對地面的監測,與其它3顆偵察衛星合作,完成全天候的圖像收集。
日本軍方消息人士透露,這個太空偵察衛星網雖號稱可監控地球任何一個角落,但實際上監控和偵察的重點只是放在東北亞地區,特別是朝鮮、中國(包括臺灣海峽)及東海等區域。太空偵察衛星網落實了日本稱雄亞洲的軍事戰略,但也暗含力有不逮的無奈。
因為日本偵察衛星系統若要全面獲取全球軍事情報,需要的決不僅僅是這四顆偵察衛星組成的系統,而需要大量的海外地面轉播站和分析圖像的龐大人力。美國間諜衛星偵察范圍所以能遍布全球,除了在太空擁有大量偵察衛星,還有專用衛星負責傳送偵察衛星拍攝到的圖像,同時擁有大量的海外基地和數千人的圖像分析人員,如此才可完成衛星資料的全球傳遞與辨析。
太空大國仍然遙遠
該消息人士說,日本想要完成對全球有效及時的偵察,目前還不具備能力。首先,日本在海外無任何基地,也沒有相應的可供傳送圖像的衛星,若要及時得到遠在地球另一端偵察目標的圖像,沒有海外基地和資料傳輸衛星系統的協助是無法實現的。其次,日本目前僅有300名左右的圖像情報分析員,僅為美國的1,10,難以快速解讀和判斷來自全球的偵察圖像。
目前,日本的偵察衛星系統僅在國內設置了4個地面站,分別設在東京的新宿、北海道的苫小牧、茨城縣的北浦和九州鹿兒島縣的阿久根。所以。日本偵察衛星接近這4個地面站所在區域時,其效能方可稱為“既快又準”。日本有關方面明確表示,衛星偵察重點針對朝鮮的軍事設施,但沒有明說與朝鮮幾乎同一緯度的中國以及東北亞地區,也是監視重點。
帶病發射終釀苦果
日本發展太空軍力、建立自己的衛星間諜網已久。早在1984年,防衛廳就積極著手策劃,秘密選派和訓練軍事衛星圖像分析員。但日本發展太空軍事,發射偵察衛星,受到和平憲法等種種束縛和制約。1998年朝鮮試射大浦洞導彈為日本提供了極好“借口”。在必須加強監測朝鮮導彈、防范朝鮮導彈對日本構成嚴重威脅的借口下,防衛廳順理成章地把早已準備就緒的自主發射太空偵察衛星的計劃提交到國會。構建以4顆偵察衛星組網的全球情報收集系統所需的龐大預算,也獲得迅速通過,并付諸實施。
2003年是日本建立太空衛星間諜網的希望之年,但也是傷心的夢碎之年。該年3月,日本首次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兩顆偵察衛星送上太空,11月又再度發射另外兩顆偵察衛星。
由于急于求成,以為可一氣呵成達到“四星組網”的目標,倉促讓“帶病”的H2A火箭載著兩顆偵察衛星升空,導致火箭助推器不能順利與衛星分離。為確保作為最高軍事機密的偵察衛星不至泄漏“天機”,只能指令其在空中引爆,星箭俱毀,損失慘重。
受此打擊,日本有關研究部門只能放緩進度,但將原來的2500億日元預算追加到5050億日元。直到2006年9月和今年2月,日本分別發射新造的偵察衛星“光學二號”和“雷達二號”,才實現了8年來的夙愿。
據日本軍事評論家江煙謙介透露,日本目前在太空的4顆偵察衛星屬第二代軍事衛星,其分辨精度只相當于美國商用衛星水平。為提升日本軍用衛星的偵察精度,日本已開始研制第三代“光學衛星”和第四代“雷達衛星”,并計劃于明后年發射升空,替代現有的間諜衛星。
凸顯日本稱雄亞洲野心
軍事分析員森本剛認為,日本不惜耗費巨資建立自己的太空衛星間諜系統,凸現了日本急于在軍事上稱雄亞洲的目的。這一野心的背后,首先是謀求軍事擴權獨立,擺脫在衛星情報收集方面對美國的長期依賴。過去,日本主要靠購買美國商用衛星的圖片來搜集情報,這種做法既誤時又容易暴露意圖,受制于人。現在通過自立更生組建的太空情報收集系統,一方面可提升對外的軍事偵察能力,另一方面偵察監視他國軍事目標,可確保獨立性和自主性。
日本政府參照美國,即將建立國家安全會議。防衛省也新組建了情報本部,強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軍事情報的收集。這次間諜衛星的發射,分明有助于日本對朝鮮、中國及臺灣海峽、東海等敏感地區軍事動態的監視,以應對“突發事變”。
成功發射間諜衛星,也適應了新的日美軍事同盟的合作,如今日本有步驟地開展與美方共享軍事情報,建立共同導彈防御系統,改變過去完全依賴美軍的狀況,相對改善日美軍事同盟中美強日弱的不對稱狀態。
間諜衛星的發射也彌補了日本發展軍力過程中情報、戰力不平衡和不配套的缺陷,有利于日本自主、快速、有效地對周邊事態作出“反應”,適應從專守防衛轉變為攻防兼備的軍事戰略變化的需要。
但是,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藤岡淳發出警告,加快旨在情報收集的太空軍事,也可能令日本卷入美國推動的太空軍事化的危險。
(原載香港《亞洲周刊》)
(責任編輯胡文婕)
海外星云 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