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時看了一檔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科學訪談節目。從兩位煤炭專家口中得知,我國目前的煤炭儲量(考慮到未來探明新增儲量)約為2000億噸。今后若按正常開采,以平均每年25億噸計,只夠開采80年。倘若沒能有效抑制小煤窯的亂采亂挖或是大煤礦的挑肥揀瘦,就只能開采50—60年。當然,如能節約使用并合理開發也許能延至100年。這著實讓我吃了一驚。80年不過與人齊壽,不算遙遠。可以想象,當一對青年夫婦手中抱著剛出世的寶寶,卻已預見到他老來無煤的艱難晚景,這做父母的心里會是什么滋味。
對這樣重要的數據我當然不敢貿然輕信,故特向網上查詢證實。據《國土資源報》報道,截止至2002年底,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為1886億噸,若每年生產19億噸,可以開采一百年。對此數據,記者已在國土資源部礦產儲備司得到確認。但從這些文章中我也懵懂地知道了資源的分級統計,按專業術語來說,除上述可直接開采的“儲量”外,我國煤炭還有“基礎儲量”3371億噸,“資源儲量”6872億噸,它們當中也有一小部分可轉化為“儲量”,留待后人勘探開發。據此,網上文章最樂觀的結論是——用上一百年應無問題。
“百年”畢竟也是人壽可及之期。近日剛好在校閱自己幾篇散文的“一校樣”,其中2000年寫的《大夏情結》里有這么一段話:
“按照美國國務院的一項調查統計,即使依照現有的增長率,并考慮到新蘊藏的發現,地球的煤、石油、天然氣也只夠人類再開采三百年。顯然這份統計報告還沒有充分考慮到未來三百年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
說實話,當時總覺得“三百年”還比較遙遠,已超出人類預見的視野。試想三百年前(連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都還沒有出現),哪怕是最杰出的科學哲學巨匠,如牛頓、康德、富蘭克林、萊布尼茨,也不可能預見到今天的通訊衛星、巨型客機、激光通訊、宇宙航行、計算機、互聯網、電視機、小汽車、電冰箱、空調機、火車、輪船、電燈、電話。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也許連幾十年后會出現什么都很難預料,更不要說預想三百年后會變成什么樣子了。但從探礦的科學數據來看,眼下的“煤”山并非高大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它所預測的80年“煤壽”竟然與人壽相當,這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故此人們的緊迫之感也就油然而生。當然,我也不太相信百年之后“煤”真的一點也沒有了。它也許會像一個鐘鳴鼎食之家淪落為破落戶那般,盡管生計艱難,飯還是有得吃的。百年之后的子孫們也許還能再發現點小型煤層,挖點貧瘠煤礦,總還會茍延殘喘一段時間,但“煤”山氣數已盡則是顯而易見的。
從煤的枯竭聯想到了石油的消耗。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95%以上的人又都擠在連接“璦琿(黑龍江)—騰沖(云南)”這條“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線”的東南半壁。尤以地處沿海平原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最為密集。但我們正是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這些人口密度最高的大都市優先發展“小汽車進入家庭”的。如今令人感嘆的是,僅僅這么低比率的私家車擁有量,就足以造成幾乎所有大都市的交通全都出現嚴重壅堵。據媒體報道,在“十一”黃金周的前一天,北京市三環以內的道路從早上九時至晚上十一時,一直處于壅堵狀態,車行速度平均每小時僅20公里。買了這么多車,燒了這么多汽油,卻將大量的時間白白耗費在公路上,圖個什么呢?這樣的城市交通策略明智嗎?等到不遠的將來,汽車真的普及到每個家庭又將會如何呢?吾真不敢知也!
汽車泛濫又直接涉及石油的供給。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早就說過:中國大陸的人均石油消耗量即使只達到臺灣的人均消費水平,全世界生產的石油全部供應中國都不夠。此話現在正在得到應驗,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須知,眼下中國擁有私家車的人畢竟還只是總人口中的區區小數,待到多數家庭都開上小汽車時,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石油消耗第一大國。據專家預測:“中國的石油的進口量將會由2004年的每天600萬桶增加到2020年的每天1600—2000萬桶。”到那時,“中國總石油消耗量的80%將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隨著小汽車的迅速普及,中國也必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必將急劇增強。
石油是會引發戰爭的!上世紀的許多國際戰爭都跟石油有關。
各國軍事戰略學家們早就注意到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為通過這個海峽的油輪占據了世界石油運輸量的一半。據資料顯示:“中國進口原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近6成都是開往中國的,馬六甲海峽已經與中國經濟安全息息相關”,“對中國而言,馬六甲海峽意味著是中國的海上石油生命線”。嗚呼,我們再愛好和平,也總要保護好我們的“生命線”吧。大力發展小汽車的城市交通政策勢必加速我們對進口石油的巨大依賴,也必然會增強我們對國際石油抗爭的參與程度。當你悠閑地坐在小汽車里,不光您汽缸里的火花塞會打出火花,那條馬六甲海峽也會擦出石油的火花!
當我們成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的同時,我們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居世界第一。在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貢獻上也將成為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由此可見,汽車對國人的影響又何止是一長串甲殼蟲晾在公路上塞車,它還將涉及到國際石油沖突與大氣溫室效應。看來,真該有幾個明白人好好審視一下我們的城市交通政策了。不要全民上下都一股腦地涌向美麗的彩鋼“甲殼蟲”,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城市擁擠的國家,千萬不要讓全國到處泛濫起鋼鐵“蟲災”。更別像多年前一首廣告歌曲那樣的余韻未絕——人人坐在鋼鐵“甲殼蟲”里哼著:“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害蟲……”
面對煤炭的枯竭,想想未來的石油危機吧。
今天降生的新生兒肯定不會看到石油的枯竭,但這也只是早晚的事。作為一個大力發展汽車交通的大國,我們無疑會成為耗盡世界石油的一支重要力量。眼下雖然尚未迫在眉睫,但它遲早會落在我們的第十幾代世孫頭上。也許這過于長遠的代際血緣還不太能觸及我們的情感神經,但抱在手中的親寶寶,想到他老來沒有煤燒,做父母的總不會太無動于衷吧。
審慎地發展“全民汽車”,為著當代的我們,也為著我們的第十幾代世孫。
節約用煤吧,為了您襁褓中的孩子!
(選自2006年12月30日《解放日報》)
原報責編 季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