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呂仁和;名醫經驗;糠尿病腎病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03—03
糖尿病腎病(DN),是臨床中常見的疑難病癥,其中不少病人常伴有高尿酸(UA)血癥。臨床隨師診療中所見:DN伴有高UA血癥者理化檢查指標比單純DN較為嚴重,且發展較快,而臨床癥狀則相對較輕。抓好時機、治療得法,嚴重的指標好轉較快,所以常見呂老師對DN病人,除重視對血糖、血脂、血壓、體重、尿蛋白、腎功能和癥狀的了解分析外,對血尿酸也非常重視。對DN伴高UA血癥分2期辨證治療,并在飲食、運動、心態方面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常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分期及臨床特點
1.1分期 呂老師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教誨,結合臨床實踐按WHO對DN的分期,以腎小球濾過率(GFR)70ml/min為指標,將DN伴發高UA血癥的病程分為2期(GFR>70ml/min為前期,GFR<70ml/min為后期)進行辨證論治,并給予患者相應的生活指導。
1.2臨床特點前期:血糖高、血UA高、尿中有蛋白,多數病人血脂高、高血壓,血液粘稠度增高,體重超標。其原因主要與遺傳因素以及常吃雞、鴨、魚各種肉、海鮮和動物內臟等含嘌呤高的食物有關;另外饑餓、發熱、低血糖或過度勞累促使體內細胞分解產生嘌呤過多也使血UA增高。多數病人精神體力較好,常能堅持工作,少數人有痛風發作、出現腎結石,小便中常有不穩定的蛋白尿,其尿蛋白的多少與攝蛋白的多少及腎臟損害嚴重程度有關。后期:腎臟生理功能和腎臟內分泌功能損害逐漸加重,機體在排泄代謝廢物和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方面出現紊亂,腎小球濾過率逐漸下降,肌酐、尿素氮、血UA、鉀等異常增高,腎臟內分泌功能障礙,出現貧血、長期的高UA血癥可促使血管硬化而發生嚴重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病變。
2、綜合治療
2.1前期治療
2.1.1 心理教育讓患者和家屬了解DN伴發高UA血癥防治不力,可逐漸進展為尿毒癥,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早期合理防治是治療的最有效方法,積極配合治療,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減輕患者和家屬的思想負擔,更好地配合治療。對于急躁的患者應使患者認識到該病是病因復雜、緩慢進展的疾病,需要長期的調治,使患者克服急躁情緒;對于憂郁的患者,家屬應多關心,患者應多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與友人談心,以取得情緒安寧。
2.1.2運動治療病人可進行輕度和中度體力活動,但應避免重體力和劇烈活動,以散步、太極拳、緩和的動氣功、靜功為宜。快速進展的病人,應多臥床休息。緩慢進展的病人,可進行輕體力活動,量力而行,不可勉強行事。生活中坐、臥、立、走,以臥為優。因為臥位利于肌肉放松,利于腎血流改善。所以如果條件許可,DN患者應當適當增加臥位。
2.1.3飲食治療蛋白質攝入量為0.6—0.8g/kg體重/d。為減輕腎臟負擔,應減少植物蛋白;為減少UA形成應嚴格忌食含嘌呤最高的雞、鴨、魚等各種肉類蛋白,為保證營養應增加沒有細胞核的食品如:牛奶和雞蛋蛋白。每日以大米、白面為主,250g—350g,若體重低于標準線者,可增加牛奶250—500ml和雞蛋蛋白1—2枚,膽固醇不高者也可吃雞蛋黃1個,增加可口的蔬菜攝入,適當多給淀粉類食品如:粉絲、粉皮、山藥等,若血糖升高則調整胰島素用量。花生、豆類、菠菜等應加以限制,蔥、姜、蒜等辛辣之品應少,可適量多飲水、堿化尿液,可促進UA排泄,減少痛風腎結石的形成。
2.1.4西藥治療積極治療高血糖,并配合降壓、降脂、利尿、通便、堿化尿液、鎮靜安神等對癥治療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及進展。UA高,可以選用抑制UA合成的藥物別嘌呤醇,促進UA排泄的藥物丙磺舒、苯磺唑酮等,如疼痛劇烈可選用秋水仙堿。
2.1.5中醫辨證論治 呂老臨床把本病以虛之型分為4種證型,以實之候分為6種證候。
2.1.5.1虛證4型(1)肝腎陰虛:主癥:食多易饑,常多肉食,腰膝酸軟,疲乏無力,頭暈目眩,急燥易怒,記憶力減退,煩熱多汗,雙目干澀,視物模糊,大便秘結,或有關節腫痛,痛在大趾,活動不利,可有局部灼熱、紅腫,或有小便灼熱疼痛,腰腹絞痛,舌紅苔黃,脈弦細數。治法:益氣養陰,兼補肝腎,佐以清熱。方藥:益氣養陰湯(驗方)送服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每次1丸,1日2—3次。益氣養陰湯:黃精15g,生地20g,枸杞子10旱蓮草20g,女貞子10g,枳殼10g,黃連10g,首烏15g,丹皮15g,赤芍15g,茵陳30g,秦艽15g,宣木瓜30g,車前子30g,川牛膝20g,每日1劑,水煎服。(2)肺腎陰虛:主癥:胸背腰膝酸疼,神疲乏力,聲低懶言,易于感冒或有咳嗽氣短,手足心熱,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治法:益氣養陰,兼補肺腎,少佐清熱。方藥:補養肺腎湯(驗方)送服麥味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3次。補養肺腎湯:沙參30g,麥冬10g,元參20g,生地20g,山萸肉15g,黃連10g,地骨皮30g,枳實10g,知母10g,五味子10g,牛蒡子10g,桑白皮30g,桑枝30g,川懷牛膝各15g,宣木瓜30g,每日1劑,水煎服。(3)陰陽兩虛:主癥: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怕冷怕熱,手足心熱而手足背冷,舌胖有裂,舌苔黃白,脈滑細數。治法:調補陰陽。方藥:調補陰陽湯(驗方)送服金匱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2—3次。調補陰陽湯:黨參15g,當歸10g,生地15g,金櫻子10g,芡實10g,旱蓮草20g,女貞子10g,黃連6g,狗脊10g,川續斷10g,川牛膝10g,萆薜20g,秦艽15g,生鹿角片10g,每日1劑,水煎服。(4)脾腎陽虛:主癥:腰背肢體酸疼沉重,肌瘦無力,納后腹脹,畏寒肢冷,手足浮腫,大便常溏,舌胖嫩,苔白滑或膩,脈滑數。治法:益氣健脾,助陽補腎。方藥:健脾補腎湯(驗方)送服濟生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健脾補腎湯:生黃芪30g,蒼術10g,豬苓20g,木香10g,黃連10g,陳皮10g,半夏10g,砂仁6g,厚樸3g,金櫻子10g,炒山藥10g,芡實米10g,車前子30g,土茯苓30g,每日l劑,水煎服。
2.1.5.2標實兼夾6證候(1)血脈瘀阻:見有口唇舌暗即是,主方中加人丹參12g,三七粉3g(沖),或川芎10g,秦艽15g,威靈仙10g,活血通脈。(2)水飲停聚:胃脘停飲,背部怕冷,水腫等即是。主方中加入桂枝10g,茯苓30g,白術12g,澤瀉15g,利水化飲。(3)濕熱中阻:癥見胸脘腹脹,納飲不香,時有惡心,身倦頭脹,四肢沉重,大便秘結,舌胖嫩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宜改用清化通利法,用平胃散合茵陳蒿湯化裁。若濕熱下注,癥見便秘,腰腿沉重,小便不爽,舌胖嫩紅,苔黃白厚膩,脈弦滑數者,宜用化濕清利法,用四妙散加狗脊15g,木瓜30g,萆薜10g,川斷10g,茵陳30g,梔子10g,生大黃8g(另包后下,大便通暢后減量)。(4)肝郁氣滯:癥見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納食不香,舌暗苔黃,脈弦,宜用舒肝解郁法,用四逆散合加味逍遙散化裁,可加茵陳30g,梔子10g。(5)外感熱毒:癥見咽喉腫痛,發熱惡寒,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宜用清熱解毒法,用銀翹解毒散(驗方):銀花20g,連翹20g,菊花10g,桑葉10g,黃芩10g,地丁20g,黃連10g,生大黃8g(另包后下,服藥后大便通暢,則減少藥量)。(6)腎石瘀積:常見尿路結石,主方中加人金錢草30g,海金沙10g,雞內金10g,土茯苓20g,川萆30g。
2.2后期治療
2.2.1心理教育后期已發展為腎衰甚至尿毒癥,病人和家屬普遍存在悲觀情緒,除按前期的心理教育外,醫生還必須綜合分析,除外各種可逆因素,認真做出診斷。應科學地向病人及家屬交待病情,簡單明確地告知治療方案,爭取醫患合作,穩定病人情緒,使其了解保持樂觀情緒對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重要意義。
2.2.2運動治療量力而行,靜可做“內養功”,動可做“氣功十八段錦”(見《藥物與人》),因為“氣功十八段錦”姿勢多變,鍛煉過程中可快可慢,可多可少,可急可緩,可輕可重,再加上“內養功”的調息運氣,容易放松人靜,使全身的經絡疏通,氣血流暢,所以非常適宜于該期患者。但凡有強制性的功法和運動則應慎重。
2.2.3飲食治療此期病人普遍有食欲減退、食納不香,甚至惡心嘔吐,常常因此營養不良。膳食中蛋白質供給量:蛋白質分配根據GFR確定,40—50ml/min:40—45g/d;30—40ml/min:35—40/d;15—30ml/min:30—35g/d;15ml/min以下,20—30g/d。為了保證營養,食譜宜放寬,盡量選用來源于高生物價的蛋白質,如牛奶、蛋類等,忌肉類食品,植物蛋白應盡量減少,適當增加淀粉類食品的攝入。
2.2.4西藥治療除前期的治療外,還要使血液酸堿及水電解質平衡,血壓穩定,糾正貧血、低鈣,有心衰、感染者應積極治療,必要時進行透析、。腎移植。
2.2.5中醫辨證論治
2.2.5.1虛實兼夾證分為3型論治(1)氣血陰虛,濁毒內停:主癥:神疲乏力,面色蒼黃,脘腹痞滿,大便秘結,苔黃,脈弦細數。治法:滋陰降濁,益氣養血。方藥:太子參20g,豬苓20g,白術6g,炙甘草6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30g,牛膝30g,熟大黃10g,元明粉3g,生大黃8g(后下,得溏便后減量),羚羊粉0.6g(沖),珍珠粉0.6g(沖)。(2)氣血陽虛、濁毒內停:主癥:神疲乏力,手足浮腫,畏寒肢冷,膚色蒼黃,粗糙,時有惡心,大便秘結,舌胖暗淡,邊有齒印,苔白,脈細。治法:益氣養血,助陽降濁。方藥:生黃芪20g,當歸10g,太子參30g,豬苓20g,生甘草6g,川芎15g,熟地15g,砂仁9g,赤白芍各15g,鹿角霜10g,或用冬蟲夏草2g。(3)氣血陰陽俱虛,濁毒內停:主癥:面足浮腫,不耐寒熱,膚色蒼黃,肌膚甲錯,時有惡心,舌胖有裂,舌苔黃白,大便干稀無常,脈象弦滑數。治法:調補氣血陰陽、降濁利水。方藥:黃芪30g,當歸10g,白芍20g,生熟地各10g,丹皮、丹參各10g,五味子10g,山茱萸10g,澤瀉、澤蘭各15g,鹿角霜10g,車前子30g,豬茯苓各30g,枳殼、枳實各10g,熟大黃10g。
2.2.5.2標實兼夾證4候后期除可以見到前期6種證候(血脈瘀阻;水飲停聚;濕熱中阻;肝郁氣滯;外感熱毒;腎石瘀積)外,還常見以下4種證候:(1)濁毒傷血:癥見鼻衄,齦衄,肌衄,眼底出血等。治以解毒活血,涼血止血為法。方用犀角地黃湯送服三七粉。廣角片9g,生地30g,丹皮20g,赤芍15g,三七粉3g(分沖),血竭粉3g(分沖);(2)肝胃結熱:癥見胸脅苦滿,大便秘結,口苦咽干,苔黃,脈數。治以和解肝胃,緩瀉結滯為法。方用大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半夏、枳實各10g,白芍30g,生姜3片,大棗3枚,生大黃10g(另包后下),甘草6g;(3)血虛生風:癥見手顫,轉筋,四肢酸痛,舌淡,脈弱,治以養血活血熄風為法。方用當歸補血湯合四物湯加味:生黃芪30g,當歸10g,生地20g,川芎15g,白芍40g,生甘草6g,木瓜30g,陳皮10g,羚羊粉0.6g(分沖),珍珠粉0.6g(分沖):(4)濁毒傷心、蘊肺:癥見胸悶氣喘,心悸、氣短,不能平臥,咳吐粘沫痰,苔膩,脈滑數。主方中加入葶藶子30g,蘇子梗各10g,香櫞10g,佛手10g,太子參30g,車前子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