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蘇漣;名老中醫;歷程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01—03
蘇漣,1927年9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55年畢業于云南大學醫學院。云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貢獻獎。從事傳染病、感染性疾病醫療、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發表論著50余篇,獲衛生部、云南省政府、云南省衛生廳科技成果獎4項。曾任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云南中醫學院副院長、中國一西班牙兩國聯辦“加泰羅尼亞一云南”中醫學院第一副董事長、科教委員會主席、衛生部首屆麻醉品專家委員會委員、云南省衛生廳中醫藥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云南省針灸學會副會長、《云南中醫中藥雜志》副主編。現任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蘇漣,1927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父蘇鏡川系云南省名中醫,畢生致力于岐黃之術濟世救人,德高望重。蘇漣自幼即受庭訓,少年之時已熟讀《內經知要》、《醫學三字經》、《藥性賦》等醫學著作,并常隨父臨診抄方,學習醫藥,感悟醫德,耳聞目睹中醫藥之效而立志學醫。上個世紀40年代末昆明愛國民主運動風起云涌,在著名的“一二一”學生運動中,他和云南大學附中醫學小組的同學們就承擔起了醫療救護工作,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參加了革命工作,也開始了其最初的從醫生涯。中學畢業后就讀于昆明五華學院中文系,1949年考入云南大學醫學院六年制本科,畢業后留校在附屬醫院內科、傳染病科從事醫療和教學工作。曾師從于著名中醫、針灸專家蒲輔周、魯之俊、朱璉、聶煥然等學習中醫、針灸,并結業于云南省首屆針灸班、中醫骨干班。在北京“衛生部傳染病高級醫師進修班”學習期間,其在蒲輔周教授指導下進行乙型腦炎的診治研究工作,并學習有關溫病的理論和經驗,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受益良深,蒲老是他運用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引路人。他通過臨床實踐深切地體會感受到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確切療效,增強了他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的信心和決心。1957年他在昆明醫學院開設《傳染病學》課程及傳染病科,為奠基人之一,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蘇漣教授堅持中西醫結合方向,潛心于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理論探索和臨床實踐,從事傳染病、中醫溫病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有利于繼承與發揚中醫藥,也更能體現中國醫學的特色。
云南省地處邊疆,少數民族眾多,解放前被稱之為“瘴疫之地”。解放后面對傳染病流行和缺醫少藥的現狀,防治傳染病是云南省衛生工作的重點。數十年來他一直工作在防治傳染病的第一線,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省107個縣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并培養了大批的各民族中西醫結合醫務人員,為邊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貢獻。他認為中西醫結合,臨床是基礎,治療上要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療效是通過實踐來檢驗的。他堅持中西醫結合方向,邊學習邊實踐,取長補短,從實踐中探索總結提高療效。他通過實踐,從大量的病例中總結有效的防治方法。在1965年以前就總結了十余種常見傳染病的防治經驗,撰寫論文16篇。1957年昆明猩紅熱流行,青霉素雖對病原菌敏感,療效顯著,但早期應用影響抗體形成,復發率高,為此,蘇漣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結合中醫文獻記載和云南名老中醫的經驗,選用桔梗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通過110例治療組和100例青霉素對照組的觀察,癥狀體征恢復二者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早期導師,工作上的良師益友。
他醫德高尚,常以《大醫精誠》作為嚴以律己的鏡子。時時教導學生“仁者而后有仁術,為醫之道,醫德為本”,“老老實實做學問,誠誠懇懇待病人”。他接診患者,熱情耐心,循因釋疑,據理解惑,告之宜忌,幫貧助困,解急救難;在臨床一線工作搶救患者爭分奪秒,他為搶救傳染病患者而不顧個人安危,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在上個世紀70年代因血源緊張,為搶救危重病人而義務獻血六次。他高尚的醫德醫風,深得患者的贊譽和衷心愛戴。
他不僅親歷親為實踐中西醫結合,多年來還為云南中醫學院、昆明醫學院等單位培養了一批中西醫結合科研、臨床骨干,并將自己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他的學術繼承人有張超、王麗、陳文慧、林青、李順英、蘇平。現蘇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仍勤學不倦,誨人不厭,臨床也從未中斷,還在為廣大病人服務。他常引用前賢所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自勉,他說自己的知識學問是很有限的,要珍惜時光,多學一點,多做一點,把自己的經驗傳給后人,多為病人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可謂“術濟三滇,德護桃李”。他崇高的醫德醫風、治學精神和精湛的醫術是我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