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針灸處方;配穴;辨證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5—0029—01
針灸處方,是針灸治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療效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針灸處方的配伍與應用。面對疾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應按照中醫、針灸的理、法、方、穴理論進行辨證思維,然后擬出切合病證的針灸處方。現結合筆者從事針灸臨床及教學的心得體會談談針灸處方配穴的辨證思維。
1、以經絡辨證為基礎
針灸屬外治法,它是以腧穴為作用點,以經絡為通路,以調節臟腑經絡氣血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它的應用范圍不僅是發生于外的肢體肌肉、關節、器官的病癥,而且對在內臟腑的病癥及因臟腑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相關的病癥,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其奏效的關鍵,在于經絡學說的相關理論,以經絡辨證為主體。如治療頭痛有太陽、少陽、陽明、厥陰之分,除在局部取穴之外,要循經遠端配穴;而太沖治療面癱,也是以經絡理論為基礎的。至于對內臟疾病的治療與調節,均立足于經脈所屬、所絡及循行所過、所系的基礎上,以此為依據配穴。因此說經絡辨證是指導針灸配穴的基礎、主體。
2、以臟腑辨證為指導
針灸雖然屬于外治法,但是它對在內的臟腑、以及全身功能的調節作用也很明確。其原理固然離不開經絡理論,然而,準確的臟腑辨證,同樣極為重要。具體體現在如下幾點。
2.1指導辨證循經取穴 此為針灸運用臟腑辨證的基本內容。基于臟腑、經絡、腧穴相關的學說,在某一臟腑病變時,取與之隸屬的經脈上的腧穴治療。如脅痛(膽囊炎),取膽經的經穴;哮喘屬肺的病變,取肺經經穴等。
2.2指導靈活配穴 此為臟腑辨證在針灸臨床中的較高境界。雖然針灸取穴時,基本都遵循局部(鄰近)、循經遠端取穴的規律,可是,具體選擇什么穴位,都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理論。這體現在特定穴的應用上。如:治療五臟病時,多取相應經脈的原穴,同時配合俞募配穴;治療六腑病時多取募穴和下合穴;而臟腑兼證或表里經同病時,取絡穴或原絡配穴。更具臨床指導意義的是,在治療某些與臟腑相關的組織器官病變時,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穴,如治療三叉神經痛,取內庭清瀉胃火;治療眩暈(高血壓)時,配太溪、太沖而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2.3指導針刺補瀉 此方面的應用不單純體現在辨臟腑虛實之后決定補瀉方法,而對選穴、配穴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如:利用五輸穴進行本經補瀉、異經補瀉,使“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在針灸臨床中得到具體體現。
3、針對病因、病機論治
3.1對因論治針灸治療疾病,是通過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如《靈樞·根結》篇說:“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從而“真氣得安,邪氣乃去”。其組方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則。所謂本,一般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因此針刺治療,選穴組方,必須針對病因選穴。如泄瀉,屬脾腎陽虛者,當健脾胃、補腎陽,針脾俞、腎俞、灸關元、氣海等;若感受穢濁,宜在井穴或其它經穴(委中、尺澤)放血。只有依照對因論治的原則進行組方,才能真正達到邪去正安、陰陽調和的目的。
3.2對機論治所謂機,是指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在揭示疾病本質的同時,說明了邪正盛衰和陰陽變化。相同的病因在不同的發展變化階段中,可以產生不同的病機;而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階段亦可產生相同的病機,故而針刺組方應隨著病機的變化而選用不同的腧穴,即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如風寒外侵,一般應祛風散寒。但其病機變化很多,產生的病證各不相同。若致腦絡不暢而頭痛者則需通絡止痛,選用風池、太陽等;若致肺失清肅而咳嗽則宜針肺俞、列缺、合谷等宣降肺氣等。針對病機選穴是針灸組方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原則。
4、主輔相配,照顧全局
臨床用藥上有君臣佐使之分,針灸亦有主穴配穴之分。針灸處方是根據病情,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腧穴配伍而組成的。人云“用藥如用兵”,同理亦可言“用針如用兵”。因此在臨證中要注重針灸處方配穴的先后主次。
針灸處方的選穴配穴,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重腧穴配伍的主穴配穴,一般地說,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腧穴構成了處方的主穴,而處方中的隨癥加減者稱之為配穴。例如楊繼洲在《針灸大成》記載治療面癱的處方中,取穴有頰車、水溝、列缺、太淵、合谷、二間、地倉、絲竹空治療周圍性面癱。其中足陽明經穴頰車、水溝、地倉,手少陽經穴絲竹空為近部取穴,以手陽明經穴合谷、二間為循經遠端取穴,以上同為主穴;配穴則以手太陰經穴太淵為配穴激發脈氣,共達疏風散寒、通經活絡、理氣行血之效。
綜上所述,在針灸臨床中進行處方配穴實際是一個辨證思維的過程。作為臨床醫生,臨證應該善于思考,以經絡和針灸的相關理論為依據,采取綜合的辨證思維方法指導配穴,才能充分發揮、體現針灸的學科特點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