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生活節奏似乎總是慢半拍,澳門人似乎也不在乎,在街邊攤喝澳門紅奶茶,攤主端來中國茶壺,還會給你一個小濾網。只有不在乎時間的城市,才能容許客人這樣慢慢享用茶水。
在澳門,多元文化不是結果,而是不曾間斷的過程,400年的碰撞,繼續不斷的融合,現在已經混合成一種難分難解的滋味。
它不只體現在城市老區的東西方建筑上,而是巧妙的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細節里。如果你不熟悉澳門,會覺得這座城市的生活習慣和香港十分相似,然而如果你再仔細考究,就會發現這座城市也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在新營地一家咖啡攤,攤主用華人煲藥的瓦煲來煮咖啡,攤主說,沙煲讓咖啡吸收的火力更為均勻,這樣煮出來的咖啡就更為香滑。
如果說香港繼承了英國人的高效率和制度化,那么澳門則由葡萄牙人身上學會了輕松自在的看待生活。在澳門,生活節奏似乎總是慢半拍,澳門人似乎也不在乎,在街邊攤喝澳門紅奶茶,攤主端來中國茶壺,還會給你一個小濾網,這和越南咖啡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有不在乎時間的城市,才能容許客人這樣慢慢享用茶水。
澳門的老城區很小,適合用腳步來丈量其復雜的故事情節。
澳門讓人有置身里斯本的感覺,城市同樣建造于數個山丘上,西式老建筑上以葡萄牙典型的藍瓷磚來裝飾;地面上同樣鋪陳以黑白相間的小塊大理石,一些構成漂亮的海洋圖騰。由于澳門和里斯本同屬臨海城市,海風吹來,溫潤了整座城市。
22棟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它又是個不折不扣的東方城市,當地人說著中國南方方言,教堂外須毛茂密的老榕樹下,幾個老人要著太極,剛柔并重,一招半式間蘊藏著無所不能包容的智能。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22棟建筑,有西方教堂、廣場和歌劇院等,也有東方的廟宇、嶺南風格的老宅等。它們單個兒看或許并不稀奇,然而在那么小的范圍內,卻聚集了那么多的風格迥然不同的歷史建筑,就有點神奇了,也難怪聯合國去年將澳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一座教堂走到另一座廟宇,走累了就躲進小小的冰室里,那是20世紀60年代中西合并的風格,老板都是樸實的平民百姓,冰室里的時間似乎是停滯不前。偶爾出現一兩個莽撞的游客,大部分顧客都是街坊,聊著一些十分日常的話題,比如孩子的學業成績或婚姻大事等,瑣碎得很,卻是最真實的生活場景。
走啊走啊,就到了西人墳場,就在漂亮的東方基金會(東印度公司舊址)旁邊,墳場里還有一座小小的教堂,午后的雞蛋花開始散發濃郁的香氣,那是東方式的死亡氣息,總有點不甘寂寞的熱鬧。
首批抵達澳門的西人多是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澳門也曾經是天主教在遠東的根據地。我看著墓碑上的文字,墳場里埋葬著的都是外國人,一些還死在由歐洲前往東方的船上,懷著他們對東方的美好想象長眠于此。生命的喧囂及榮耀在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卻是更多想象空間的余韻。
新旅游項目漁人碼頭
這幾年,澳門加快了發展步伐。賭業依舊是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不久前開張的金沙賭場就以其金碧輝煌的內部設計引起關注。
2002年澳門政府開放了賭業,更多國際賭場來到澳門開設分號,更鞏固了澳門為東方拉斯維加斯的龍頭地位。目前不少廉價航空也飛往澳門,帶來了更多的游客,也帶動了澳門的旅游業。除了賭之外,澳門好玩可看的地方也很多。
除了歷史古跡之外,致力于發展旅游業的澳門也多了不少新的旅游項目,今年初開幕的漁人碼頭第一期已經完成。這個占地10萬平方米的娛樂餐飲區域就位于港澳碼頭附近的填海地區,類似主題公園,但對公眾免費開放。
景區里建有中國式的四合院和園林,人造火山、瀑布以及希臘建筑和比薩斜塔、古戰船等,還有博物館、餐廳、音樂廣場、印度園林和其它游玩場館,是集娛樂、購物、飲食、酒店、游艇碼頭及會展設施于一體的大型游樂設施。
首期工程主要分為三個特色區域:唐城、東西匯聚和勵駿碼頭。氣勢宏大的“唐城”是仿照唐朝建筑風格而建成的中式城樓;“東西匯聚”糅合東方傳統概念與西方建筑風格的設計特色。區內設施包羅萬有,包括40米高的人造火山、阿拉伯式兒童游樂區、羅馬廣場、特色購物商場及會展設施;“勵駿碼頭”以海岸設計為主題,由歐陸及拉丁式建筑群組成,設有各式各樣的消閑娛樂設施,包括現代化水上表演場及電子游戲機中心等。
最完美的一天:從早吃到晚
我對賭和主題公園的興趣不大,幾次到澳門就為了吃。在澳門最完美的一天就是由早上吃到晚上,由路邊吃到高級餐館。澳門食物分量一般不大,所以特別適合少吃多餐。
澳門茶餐廳于這幾年來崛起,也讓人見識到澳門菜的獨特和多元。自17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后,帶來了非洲、印度和東南亞的香料和烹調方法,再與當地飲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fusion式的澳門菜。典型的澳門式葡國菜就包括馬介休球、葡國雞、非洲雞、釀蟹蓋、血鴨、免治牛肉、成蝦酸子豬肉等等。
如果想嘗試正宗的澳門菜,可以到ALorcha,這名為船屋的澳門餐廳,是澳門人常帶外地朋友來的地方。船屋的招牌菜為海鮮飯和蒜蓉炒蜆,海鮮飯用料新鮮及扎實,80港幣一大盤能喂飽兩人。
然而我更喜歡在澳門老城區的大街小巷亂逛,看見哪家大排長龍的食店就進去湊熱鬧。位于老城中心的新營地街市布局有點像東南亞一帶的熟食中心,底層是菜市場,三樓才是售賣熟食的小攤子,客人都是在附近上班的澳門人。這里的牛腩面特別著名。其中一家茶水攤能嘗試到有趣的瓦煲咖啡。
澳門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就是豬扒包和葡式蛋撻。凼仔的大利來記咖啡室的豬扒包最為著名,豬扒分量足,加上剛烘烤過的面包,滋味讓人難忘。這家小西點店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老板說每天可以賣300多個豬扒包。說到澳門,很多人就會想起葡式蛋撻,前幾年葡式蛋撻更是風靡中港臺,在歷史保留區附近的瑪嘉烈蛋撻店和安得魯蛋撻店是澳門最著名的葡式蛋撻店。澳門上百個“手信”(在廣東話里面大概意思是“帶給別人的禮物”)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清平直街與福隆新街這兩條呈十字形的小馬路上,密密麻麻開著數十家“手信”商店,人稱“手信”一條街,在此可買到各種肉干肉脯、杏仁餅、蛋卷、話梅、檸檬、八珍果等。由于競爭十分激烈,所以這些手信店都提供試吃。
責任編輯:覃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