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甲媽出巡(對于大甲媽祖謁祖時,臺灣農村的傳說是:“大甲媽”進香時都會有雨水隨駕,帶來了春耕的“及時雨”,因之,稱大甲媽為“雨媽”或“過水媽”,對其尤為看重——編者注)后,位于臺灣彰化的蘇永良的佛像店,便像急診室般忙碌起來。佛像多為木雕泥塑,進香游街時,若意外斷手斷腳,得靠雕刻師傅急救。除了雕刻和修復佛像,蘇永良近幾年的大宗業務要屬佛像整形,“大環境不景氣,信眾不順心、不發財,看神明就愈看愈不順眼,便送來整形”。佛的面相即人相,整容的要求不出眼耳鼻。好比眼睛大小、高低,鼻子、耳垂高度都可調整。
神不同,法相不同。“王爺的眉頭不能深鎖,好比玉皇大帝的眉是很舒展的,他個性不是那么憂心。”蘇永良自小喜歡繪畫、美術,初中畢業后,到雕刻店當學徒。19歲出師開業,頭幾年常被老師傅笑:“你的觀世音和媽祖,刻得真像芭比娃娃。想娶回去當老婆?”為此,他重新拜師鉆研相學:“佛像要能讓人起敬畏心、慈悲心,如果讓人看了起邪念、妄念,那就走味了。”
這行也有諸多禁忌。信眾將神像送整前,需先擲爻請示神明是否愿意整形。如果神明不愿意,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另外,師傅也要忌口:“我們不能主動開口說,‘這尊佛像需要整理’。如果這個神在這混的滿好的,我卻說它不好,它會找上門來。”顛覆傳統差異太大的也拒接,像有人要給三太子加沖鋒槍、手榴彈,或是給神明戴眼鏡,他苦笑,沒法那么現代化。
許多人說他天天與神為伍,福報好,但他對敬神拜佛卻有另一層透徹:“心里有菩薩,看到的菩薩就是菩薩;心里是一坨屎,看什么就都是屎。如果夢到神明要你幫它塑金身,這種神也不用拜了,真正的神明不會要求這種事。”
(責任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