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我此生最喜歡、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我說,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有人說讀書可以使人明智,此話一點不假,因為讀書讓幾乎迷途的我又回到了現實的岸邊。
那時我在河南讀書,生活十分艱苦,我和我的五個同學一星期主菜只吃得到一罐腌豆腐,愛吃的菜是冬瓜湯里漂著點焦糊的油渣,但是即使這么簡單的愿望,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仍然無法輕易實現。我每月都在盼望父親寄來的錢,但是也許腸胃長期受著稀湯寡水的折磨,錢來不到一個星期就會被我花掉,沒錢的日子里,我痛苦絕望,覺得連起碼的生活都無法保障還有什么意思再學下去,繼而悲觀地認為我這樣一個窮小子上學實在沒有意思。當時城里剛剛興起來看錄象或者叫鐳射電影,課余看過一次后我幾乎一發不可收拾愛上影視節目,我晚上甚至和同學翻墻出去看,學習成績直線下滑,我知道這是一種墮落的生活,也知道韓愈說:“業精于勤,荒于喜”的道理;也知道這樣下去父母不會原諒我,但是為了追求那種新鮮刺激的場面,我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學校和錄象廳之間。這種狀況直到《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出現在我的視野里,那時除了看錄象,我們也都到廢品收購站去淘書,一次從廢品收購站里淘出書中的居然有一本《平凡的世界》。
閑著沒事翻開一看大吃一驚,路遙居然在這本書里塑造兩個和我命運差不多的人,一個孫少平,一個是他的哥哥孫少安,他們和我一樣的貧窮,至少要超過我,我最記得孫少平去打飯總是最后一個去,因為最后一個去可以得到免費稀湯懶以下飯,從書里描繪的場景看,差不多和我們是同一個時代,所以一下子拉近了我和書的距離,在學校的孫少平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些自卑,敏感和好強都可以在我身上找到一些合點,那刻我仿佛走進了書中,成了第二個孫少平,但是比起他來我感到十分汗顏,因為我的墮落,我沒有改變命運的勇氣,更沒有把書讀好,我從來沒有在一本書面前如此羞愧過,雖然我知道小說里面的人物都是虛構的,但是他們的事跡卻讓我感到作為一個窮人而又人窮志短的羞恥。
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想著遠在云南父母的深切期盼,而我的不自治簡直愧對親人。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兩個詞:苦難和奮斗;平凡和偉大。人生來就是受苦,不同的是,有的人受苦多一點,有的人受苦少一點。而面對苦難人們的反映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會屈服于命運,有的人會堅強的斗爭,但是更多的是努力的戰勝一些。但又因為退縮而又屈服一些,這樣進進退退的過完一生,少平將面對苦難那種漸進發揮地淋漓盡職,他的經歷讓我不得不想起了不倒翁,想起了炭墼,不管你怎么推他,怎么壓迫他,都不能真正的打敗他,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如既往的奮斗著的少平。而我呢?這個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直擊我靈魂的軟肋,我窮,但不能精神缺鈣呀我連跟命運抗掙的勇氣都沒有,還有什么未來?一個又一個暗夜里,我不斷拷問我脆弱的靈魂,我做不了孫少平,但是我至少應該學習他,想明白這些,我心中的塊壘似乎一下就消除了,陽光下的我感覺一下豁然開朗。天地一片潔凈,我知道這源于靈魂的潔凈。
靈魂的潔凈是因為一本書的救贖,他的名字叫《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