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女大學生剛畢業就到一家公司工作了。她頗有才華,但非常羞怯。她被分派到一個分公司的營銷部,經理考慮到她羞怯的個性,料定她必然缺乏交際能力和技巧,便讓她負責一些不需過多交往的輔助性工作。因而,在自由討論、編制計劃的時候,她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
眼見著才能被浪費、被埋沒在瑣碎而又簡單的工作上,她既失落又不甘,她請求調到總公司的營銷部。副總裁調閱了她的簡歷后,滿足了她的心愿。
幾個月后,分公司的那位經理來到副總裁的辦公室,對最近總公司營銷部出臺的幾個廣告策劃活動贊不絕口,這些活動影響極大,效果奇好。經理不無好奇地問道:“你是否從麥迪遜大街挖來了一個魔術大師?”副總裁笑著回答道:“什么魔術大師???這都是你送來的那位女大學生的功勞啊。我把她調到總公司的營銷部,是我這么多年來所做的最好、最成功的一次人事調動。”
那位女大學生就是我,對副總裁的慧眼相識,我一直心存感激。如今,作為營銷部的經理,對于我的每一個下屬,我都寄予很高的期望,我盡可能多地給他們創造施展才能的機會,我從自己的經歷中深切體會到,你對他期望越高,他給你的回報就越多。
其實,這樣的因果模式并非個例,它充斥在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我鄰居的小兒子問我,他能否為我的院子除草?他爸爸除草時,從不讓他靠近。我告訴男孩正確的除草方法,并在旁邊看護著他。
沒過多久,這個男孩子學會了如何操作除草機,而且做得特別棒!他的爸爸驚訝不已:“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能干得這么漂亮!”
“你應該給他一次機會。”我誠摯地向他建議道。
(小艾摘自《青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