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鵬
來京賣硯的人都會先到他家,
讓他挑過之后,再賣向別處
硯,是文房四寶收藏之一大項,歷來被視為雅玩。
宋代學士蘇易簡曾為“四寶”封侯,稱硯為“即墨侯”,且“四寶”之中,以其最壽。大書法家米芾愛硯成癡,曾向宋徽宗討硯,得之后怕皇帝反悔,抱硯就跑,弄得袍袖上全是墨汁,看得宋徽宗哈哈大笑。蘇東坡亦是愛硯之人,曾以祖傳古劍與人換硯。
從古至今,藏硯的人數不勝數,文人有硯,如武者有劍,正因此,在古時一方好硯往往比黃金還要貴重。
陳國源就是這樣的“硯癡”,67歲的他,一輩子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衣著老舊,惟一的嗜好便是藏硯。遇有好硯往往傾盡家財,財力不濟時便央請售硯人分期收款,為此常常負債,新債剛畢,又見好硯,債務一背經年。近日見面,告知記者,又背七萬。
在其位于京西的家里,地下幾上,全是硯臺,大的可盈懷抱,小的略大于拇指。陳國源還特制兩排儲柜,上有抽屜近百,每只抽屜都密密排放著形制各異的精美石硯。
陳國源集硯,以今硯為主,古硯涉獵較少,今硯中以端、歙、洮河、澄泥四大名硯為關注,藏品中又以端硯、歙硯占大多數。其藏硯20余年,集硯400余方,半數以上為當世精品。其中最奇,且名氣最大的當屬“星湖春曉硯”。
在陳國源藏硯小室的臨窗桌案上,這一方硯單獨用玻璃罩覆著,硯下壓著紅氈。整方硯縮龍成寸,有山、湖、亭、云、橋、樹、舟,甚至一點之大的舟子亦能分辨身姿風韻。
在硯下方,有七顆碧綠、晶瑩的石眼,處于墨堂中的三顆是極名貴的“鴝鵒眼”,墨堂中又有同樣罕見的云霞狀“魚腦凍”,“凍”的外圍有色澤鮮艷的胭脂暈火捺,還有名貴的微塵青花、玫瑰紫。在端硯中,把如此眾多稀有石品集于一身且又渾然一體的,從古至今極為少見。
1990年春天,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國工藝美術館文房四寶展廳里,陳國源的目光被這方硯粘住了,這種特級麻子坑端硯是他之前從未見過的,從那一眼開始,陳國源覺得自己之前的收藏都是小打小鬧。
星湖春曉硯的作者是黎鏗,中國首位雕硯工藝美術大師。1978年,在端溪名硯廠石料庫中,他偶然發現一塊石質絕佳的麻子坑硯石,興奮的黎鏗苦想了一周,終于決定借葉劍英游端溪七星巖時所寫詩句意境,來制作一方表現家鄉山水的石硯。在翻閱大量古端硯歷史資料,最后借鑒宋硯的構圖,吸取明硯的硯式,再糅進自己的匠心與技藝,連續兩個多月、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后,造就了此硯。
硯初完成,便引起轟動,曾有日本藝術家多次欲以高價收藏,均被相關部門婉拒,后被國家以1.5萬元購藏。之后十余年,為世人所不見。
1990年的陳國源是個團職干部(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文房四寶收藏委員會主任),每月工資僅四五百元,而“星湖春曉硯”標價5萬。買,談何容易。于是陳國源每到節假日便泡在工藝美術館,以飽眼福,一泡三年。直到1993年,美術館暫停,原址改建商場,之后一年,再沒見到此硯。那是陳國源失魂落魄的一年。1994年6月的一天,朋友告知原工美公司的新館址,陳國源才又見到星湖春曉。
7月,想了多日的陳國源趁愛人出差在外,把家里的全部存折搜羅到一起,湊齊了3萬元,又借了兩萬,興高采烈地把星湖春曉抱回了家,這個價錢,在當時可以買到齊白石的作品。
此時方知此硯在京的黎鏗在兩個月后來京與陳國源相見,表示廠里愿以20萬元購買,以作為“鎮廠之寶”,被陳國源婉拒了。為了還債,1995年從部隊退休的陳國源不得不出外打工,幫一家食品公司作管理工作。
在這期間他又購買了大量的精品硯,尤其從1993年之后,歙硯的大量進京使陳國源的藏品大為豐富,陳國源有一方國色天香硯就收于此時,正面墨堂里有無數顆金星如天空飄雨,背面是金星金暈自然形成的金牡丹。該硯初被主人藏在手提保險箱里,秘而不宣,之后又傳被歌手蔡國慶購得,但最后終于還是被陳國源花高價購得了。
2004年,陳國源還自費18萬元出版了一部印制精美的硯譜,不但花高價請專人攝影,上面還有每一方硯的詳細資料,并收集了作者自己多年撰寫的文章和收藏經歷。
陳國源覺得收藏有三個階段,先是追求收名品,然后在收藏中求感悟,第三階段就是弘揚收藏文化。按他的話講,如不講弘揚,收藏者充其量也只是個文物保管員而已,于他人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