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屏
新成立的第二屆安倍內閣有著強烈的派閥色彩。安倍希望通過內閣改組穩住政權但是前路依然荊棘密布——他既要面臨來自參議院的壓力,又要承受來自各派閥閣僚的政策觀點的制約。
2007年8月27日,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在任命自民黨“三要員”(干事長、政調會長、總務會長)后對內閣實行了改組。第二屆安倍內閣于當日傍晚正式成立,“安倍號”第二次起航。
本次內閣改組是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遭到歷史性慘敗之后進行的,也是敗選后仍堅持不下臺的安倍對選民、執政伙伴以及黨內不滿人士所做的交代。安倍為本屆內閣定調為:“實施政策的內閣”。內閣改組:陣容可觀前景不樂觀
安倍本次改組內閣的指導思想是“舉黨一致”渡難關。因此,相對上次的“朋友內閣”,這次表現出“均衡內閣”和“中庸內閣”的特色。由于多位派閥領袖上陣,相對上次內閣平均年齡偏大,此次內閣被稱為“派閥內閣”和“穩健內閣”。
總而言之,本屆內閣中安倍色彩相對減退,其出身的自民黨最大派閥“町村派”(原“森派”)也只有會長町村信孝一人入閣。這是為“舉黨一致”不得不采取的忍痛割愛措施。
從自民黨“三要員”的配置上看,參議院選舉失敗后,第一個建議安倍繼續干下去的原外相麻生太郎這次擔任自民黨干事長一職,為其將來接任總裁奠定了基礎,并距離首相寶座又近了一步。
而二階俊博不出所料地被委以重任,擔任了自民黨的總務會長。他雖然算不上安倍的“知己”,但此人平衡感極強——他不僅在自民黨派閥之間游刃有余,而且與在野黨之間也渠道暢通。安倍就是想用他來平衡或抵御來自在野黨的壓力。
盡管本次內閣改組無“論功行賞”可言,但安倍還是沒有忘記安排自己的友人石原伸晃擔任政調會長。
“三要員”當中雖然有兩個派閥領袖(麻生與二階),但均為小派閥,其他大派閥有不滿情緒自在想象之中。一般來講,自民黨內的最大派閥應占據干事長這一要職,但參議院選舉失敗,最大派閥“町村派”難辭其責,適當自懲也是必要的。再說,外長大權并未旁落,仍由“町村派”領袖町村信孝掌印。
為了安撫第二大派閥“津島派”,該派閥有三位人士入閣。即:法務大臣鳩山邦夫、財務大臣額賀福志郎、環境大臣鴨下一郎,屬入閣人數最多的派閥。另外,“山崎派”(農林水產大臣遠藤武彥、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和“古賀派(沖繩、北方問題擔當大臣岸田文雄、少子化問題與男女共同參與擔當大臣上川陽子)各有兩人人閣。“伊吹派”首領伊吹文明留任文部科學大臣,“高村派”首領高村正彥擔任防衛大臣。其他閣僚由無黨派人士(3人)、民間人士(2人)、公明黨(1人)、參議院議員(1人)分別擔任。
本次改組后的內閣可謂陣容厚重。17位閣僚當中有3位是派閥領袖,如果再加上自民黨“三要員”當中的兩位派閥領袖,第二次起航的“安倍號”上坐著5位派閥領袖。共有8個派閥參與此次權力瓜分,難怪有人冠以“派閥內閣”之稱。另外,町村信孝曾擔任外相,高村正彥曾任外相和法相,額賀福志郎曾任防衛廳長官。
被安倍邊緣化了的“谷垣派”(鴿派)是否會坐以待斃還需給以關注,該派在下次眾議院大選時會不會與在野的民主黨當中的“鴿派”匯合,續演日本政界重組的新篇章當是重要看點。
從本次閣僚的組成看,“穩重度”確實增強。但是,支撐安倍執政“嫡系部隊”的不是老將而是新兵,即“支援再挑戰議員聯盟”以及“小泉學徒班”成員。此前參議院選舉的慘敗導致黨內“轉換政策”聲音再起,安倍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身邊“小兄弟”的政策主張還是個疑問。
安倍的近期政治目標就是保住政權。對內,防止執政黨內部“篡權”;對外,防止在野黨“逼宮”。盡最大力量防止提前解散眾議院實行大選。
內外政策:顧此失彼缺乏邏輯性
2006年9月26日,“安倍號”第一次出航時,桅桿上飄揚的旗子寫著“擺脫戰后體制…構建美好國家日本”。然而,不到一年,“安倍號”就被狂風暴雨吹回岸邊。參議院選舉自民黨慘敗,不僅未過半數,還首次丟了參議院第一大黨這把交椅。雖然政權還在手,并且眾議院內有可觀的遠超半數的席位,但眾議院通過的法案能否在參議院順利過關,那就全看參議院第一大黨民主黨的臉色行事了。
此前,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當中之所以慘敗,除了官員貪污問題、養老金記錄丟失問題及大臣連續失言問題以外,主要是安倍內閣實行的各項政策未得到選民的認同。其不受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安倍對自己的執政理念解釋得不夠,另一方面是其具體的政策措施之間有內在的矛盾性。
就內政而言,安倍要繼續奉行小泉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就無法解決“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就外交而言,安倍要“擺脫戰后體制”,就無法奉行小泉的“對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各項內外政策之間缺少協調性與連貫性,是安倍執政的最大弱點,也是黨內持不同政見者以及在野黨攻擊的目標。
安倍這次改組內閣雖然使“安倍色彩”變淡,但是,他在政策上顧此失彼的狀況不會因為內閣改組而得到改善。因為安倍不會放棄自己的理念。而與此同時,他既要面臨來自參議院的壓力,又要承受來自各派閥閣僚的政策觀點的制約。因此,對第二屆安倍內閣在政策上的協調性與連貫性以及政策上的內在邏輯性不可期望過高。
8月10日,一份有40名國會議員集體簽名的建言書由“小泉學徒班”的幾位成員送交安倍。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求安倍繼續小泉的“改革路線”。如果放棄這條路線,這些靠“結構改革”招牌上臺的議員就會面臨權力危機。
當然,安倍最終進行判斷的標準是能否維系政權。為此,他可以“忍辱負重”在黨內搞平衡;甚至可以與在野黨搞權力交易。
自民黨原干事長中川秀直在參議院選舉失敗后就曾表示,由于朝野雙方分別在眾參兩院掌握著過半數的議席,導致形成“扭曲的國會”態勢,這種混亂的政局如果持續下去,“將給國民生活帶來影響”。在8月21日會見記者時,他又表達了對未來自民黨與民主黨聯合執政采取向前看的姿態。
自民黨原干事長武部勤也在8月23日表示,“國家、國民第一,日本垮了什么都完了,我們必須以認真的態度來考慮政黨之道,聯合執政未嘗不可”。但是,民主黨現在正直氣盛之時,干事長鳩山由紀夫就干脆一口否定說,“根本就沒有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想法”。就連曾經向小泉提出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原民主黨代表前原誠司也在8月22日的講演中說,兩黨聯合執政,“目前99.99%沒有可能”。
總之,第二屆安倍內閣課題一大堆。如何理順黨內派閥之間以及與執政伙伴之間在政策主張上的復雜關系,如何應對來自在野第一大黨民主黨咄咄逼人的攻勢,是安倍首先要思考的內政問題。
接下來,對美、對華、對朝外交政策也是安倍要亟待解決的外交課題。安倍想通過恢復行使集體自衛權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卻不得不將日本綁在美國的戰車上;安倍一邊打算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系”,一邊兜售排除中國的“大亞洲構想”,在對朝外交上,安倍一方面咄咄逼人,一方面又急于改善日朝關系。
政策措施上的內在裂痕以及邏輯性的缺乏,將導致安倍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誤區與空白,如不能及時糾正,第二屆安倍內閣將面臨來自黨內外的雙重夾擊。
中日關系雖然不會因為安倍內閣改組而有重大改變,但未來也將面臨一系列考驗。從內閣成員和自民黨“三要員”的配置上看,其中不乏對華友好的穩健派。我們希望日本的對華政策能保持連貫性與穩定性,并構筑名副其實的“戰略互惠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