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攢起歷史的碎片》
馬思猛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價:28元
作者的父親馬彥祥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戲劇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戲劇事業。作者從散落的碎片中,尋覓父親和他那一代文藝工作者所走過的道路。
《民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1912-1937》
徐小群新星出版社
2007年12月定價:28.8元
律師、醫生、會計師、新聞記者和大學教授這些自由職業者群體,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上海是如何誕生和發展的?作者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現代化和民族主義發展的全新視角。
《出沒風波里》
葉永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價:29.8元
七天印出《陳云全傳》、采寫《“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本書是作者采訪生涯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當然,這本書所寫的只是目前可以公開講述的故事。
《我的醫務生涯》
陳存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10月定價:20元
作者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此部作品,不僅僅著墨其介入的從醫經歷,也在描述當時社會眾生相。
《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
林達著三聯書店
2007年9月定價:38元
擅長講述歷史的林迭,以數十幅“二戰”中猶太集中營被害兒童的畫作為主,講述了猶太家庭、猶太兒童、猶太藝術家等大批浩劫受難者的故事。
在“他們”的注視下
“真可怕。一個人言不由衷,只為‘美好理想而發言……我發誓,再也不會應當局要求發言了。”1980年3月18日,塔可夫斯基在日記中記載了參加全蘇電影工作者會議的感受。他在會上引用了恩格斯的話:“作家越是隱藏自己的觀點,就越有利于藝術創作。”臺下聞之噓聲四起,讓他感到自己被當成了“煽動者”。
“我回到家,感覺闖了大禍。”他寫道,“我還懷疑這次露面給自己造成(仍在)造成很大危害。”他隨即病了,發燒,直到十天后,才終于找到恩格斯那句話的出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和音樂家蕭斯塔科維奇一樣,是蘇聯時代的藝術大師。《時光中的時光》所收的17年日記,寫于他創作的黃金時期,盡管隱晦而碎裂,卻也打開一扇私密的小窗,讓我們借以窺見藝術家內心的壓抑和掙扎。
“國家不恩準,你一個鏡頭也別想拍。用你自己的錢做點事情就更不用說了,那會被視為搶劫、思想進攻與顛覆”。他害怕“他們”——“要是他們不準怎么辦?”也不斷詛咒“他們”——“他們害怕了,這些雜種!他們知道自己使的什么壞”,但更多的時候瞻前顧后——“我希望我的電影真實得等同于行動。當然,他們都會被激怒,會盡全力把我釘死在十字架上。”
他記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美夢,如平靜地躺在風景里,或是看到美麗的鸛;更多的是噩夢,如躺在死去的母親身邊,或關于上帝,或與外星人相遇,或在偷聽妻子用意大利語與人偷情,讓他“在夢里哭得很兇……真是可怕的夢”。
1974年1月7日,他寫道:“聽說某處有伯格曼訪談,他認為我是當今最好的導演,甚至好過費里尼(?!)。我一定要查查在哪里,登在什么報紙上,什么時候。”半年后寫道:“伯格曼說我是當今最好導演的訪談,原來登在《花花公子》上。”
我讀過那篇訪談,那是伯格曼最認真的訪談之一,但塔可夫斯基依舊不快樂,事實上,他悲觀極了。他去墓地看媽媽的小墳。“我向上帝禱告,哭泣,向媽媽述說,請她為我祈禱,為我求情……”
可上帝在哪兒呢?對他的《索拉利斯星》,官方的審片意見中有一條:“剪掉上帝的概念。”塔可夫斯基在后面標了個“(?!)”
1982年1月29日,那天他只寫了一行字:“蘇斯洛夫昨天去世。這么久,他把每個人都管得死死的。我很想知道現在會怎樣。”
不會怎樣。1984年,他在意大利拍完《鄉愁》,決定不回蘇聯,流亡到瑞典。但死亡迫近了,他思念留在蘇聯的兒子,甚至想好了獻辭:“給我的兒子安德魯什卡,你生來無辜受苦,仿佛你是大人。”
他覺得自己五年能拍七部電影,這個數字卻是他一生作品的全部:《伊萬的童年》《安德烈·魯勃廖夫》《索拉利斯星》《鐿子》《潛行者》《鄉愁》和《犧牲》,全都是杰作。八年前我在北京第一次看到《鄉愁》,電影放完,我發現自己縮在椅子里,腰以下全麻,顯然也剛剛哭過。
(作者為《中華讀書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