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焱
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要求發達國家率先采取減排行動,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與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2005年開始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為38個發達國家規定了2008~2012年間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量化指標,但沒有為103個發展中國家規定減排義務。
潘基文年初就任聯合國秘書長以來,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工作重點之一。他任命了三位氣候變化問題特使。其中一位,就是他的恩師、曾經擔任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和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的韓升洙。
5月21日,韓升洙訪問了北京,就氣候變化問題與中國政府進行商談。在離開北京之前,韓升洙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請你談談此次訪華的目的和成果。
韓升洙: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在考慮在9月份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氣候變化問題高級別會議,我來的目的是聽取中國政府對秘書長倡議的想法,我不是來談判的。9月份的會議也不談判,而是各國領導人就人類未來面對的共同問題進行討論。
氣候變化涉及的問題很多。溫家寶總理4月27日發表了重要講話,闡述了中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的具體措施和目標,其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特別引人矚目。對這個令人矚目的演講,我們十分欣賞。氣候變化不是一兩年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會持續很長時間。中國政府在此問題上態度積極,我們希望將來中國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解決氣候變化對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著巨大分歧。你如何看待這些分歧?
韓升洙: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這不可否認。與此同時,他們有巨大的經濟能力來處理這些問題。全球變暖的趨勢不可逆轉,一旦氣溫上升二三度,也許要經過很多世紀才能降下來,這會影響未來好幾代人的生活,因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必須聯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氣候變化已經不僅僅是環境問題了,它是一個可持續性發展問題。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它也是國際安全問題?;蛘哒f,氣候變化既是國內政治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全世界都應該關注。
中國新聞周刊:未來的談判應該在什么框架下進行?
韓升洙:任何政府都可以單獨提出建議,歐盟和非政府組織也可以。但是這些建議只能作為聯合國工作的補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我們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探討這一挑戰世界未來問題的唯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