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軒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6天之內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傳奇。可是40年后,以色列人卻不得不承認,國家被從地圖上抹去的危險依然存在,摩西的子孫依然要全民皆兵,生活在戰爭的間歇里。
六日戰爭的神話
事實上,導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以色列一次冒失的行動。1967年4月初,以色列農民在軍人的保護下,跑到敘以停火線的中立區種莊稼,雙方為此擦槍走火。當時,敘利亞剛剛從蘇聯引進的7架米格21飛機被以色列空軍的美式裝備打了下來,以色列的空軍還飛到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上空耀武揚威,當著敘利亞人的面讓阿薩德總統下不了臺。
隨后,埃及從蘇聯人那里得到情報,以色列正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將在5月17日進攻敘利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埃及總統納賽爾利用戰爭危機讓阿拉伯人重新團結在了自己的周圍。
以色列人忽然發現,周圍的鄰居都在端著武器向自己瞄準。這是他們完全沒想到的結果。
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鎖西奈半島的蒂朗海峽,不允許以色列船只通行。次日,以色列總理宣布埃及的封鎖令是對以色列宣戰。
在美國訪問的以色列外交部長獲知,美國國內要求停止越戰的輿論壓力對約翰遜總統來說太大了,以至于他不愿意承擔在中東發起另一場戰爭的責任。約翰遜總統還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以色列不會孤立,除非它決定單獨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決定自己動手,先發制人。
誰都沒想到,埃及空軍會在一個上午被徹底打垮,3天內5個師全部潰敗,而整個戰爭只持續了6天。以軍死亡不到千人,阿拉伯國家死亡近2萬人。以軍損失戰機26架,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
算下來,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原先土地的三倍,同時造成數十萬阿拉伯平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然而,這僅僅是戰爭的直接后果。
戰爭的連鎖效應
“六日戰爭使得阿拉伯人和全世界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以色列前議員丹·梅里多爾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美國中東學者查爾斯·史密斯在其著作《巴勒斯坦與阿以沖突》中提到,六日戰爭當時提高了以色列人的安全系數,因為以色列邊境到以色列中心城市的距離擴大了。
但是,埃及學者阿卜杜爾·莫奈姆指出,六日戰爭并不是一場總決戰,而只是一系列對抗的開始。在那以后,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和去年爆發的黎以戰爭都是六日戰爭引起的連鎖效應。
以色列雖然打敗了阿拉伯國家,卻沒有改善本國的安全環境,反而使阿拉伯世界的焦點集中到巴以問題上。
中國學者趙偉明在其著作《中東問題與美國中東政策》中指出,六日戰爭是中東近代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使阿以沖突成為阿拉伯世界對外關系中最突出、最敏感的問題,中東地區動蕩的焦點從阿拉伯內部政治轉移到阿以沖突。由于超級大國的干預與支持,阿以雙方變得更加不愿意妥協,阿以沖突成為長期得不到解決的跨世紀難題,成為中東局勢長期動蕩的根源。
同時,不少學者認為,正是六日戰爭給阿拉伯世界帶來巨大沖擊,直接導致了巴勒斯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復興。事實上,當時的巴解組織拒絕與以色列進行一切和談,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今天主張更為激進的哈馬斯卻重新扮演起巴解組織當時的角色。
占領是問題所在
40年,仍然擺脫不掉戰爭噩夢,也開始讓以色列人反思當年的戰爭。
“現在人們開始討論戰爭的后果。我認為戰爭沒有問題,但是后來的領土占領才是問題。”以色列政治安全領域組織主席約西·艾爾弗對本刊說。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將當年對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以及約旦河西岸的占領視為臨時性措施,是以色列為保護自己而做出的權宜之計。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當前只有五分之一的以色列人認為,應當遵從上帝的意志,占有這些猶太神話中屬于以色列的土地。
以色列《國土報》也檢討六日戰爭后以色列的政策得失,它用的標題是“愚蠢的不是戰爭,而是占領”。而在40年前,以軍坦克里的小伙子們聽到耶路撒冷被奪回來的消息時沒有不哭的。以色列人當時相信,這是上帝站在猶太人一邊的證明。這場勝利刺激了以色列人的宗教和歷史情結。
不過,右派的《耶路撒冷郵報》仍堅定捍衛六日戰爭的合法性。報紙在6月初開始刊登當年以色軍英勇作戰的照片,發表當初阿拉伯人確實準備進攻以色列的最新證據,比如,從1965年到1966年,阿拉伯人從蘇聯那里買了上千架飛機等等。
媒體的這一分裂和以色列人的表現相一致。和每個10年紀念日一樣,以色列人上街游行,慶祝這個比國慶節更隆重、更能凝聚猶太人的日子。可是,今年也有3000多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呼吁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入實現和平,別再互相攻擊。
6月6日,奧爾默特總理在英國《衛報》發表紀念六日戰爭文章里寫道:“周圍的鄰居都端著武器朝以色列瞄準,他們的領導人整天向民眾許諾要除掉以色列,他們的報紙上都是痛揍以色列人的漫畫。當時以色列別無選擇,只有保衛自己。”
但是,以色列《新消息報》在6月8日透露,奧爾默特近日通過第三方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轉達了重啟以敘和談的愿望,并表示可以用戈蘭高地換取以敘和平。
12年前,以色列總理拉賓曾經因為動了同樣的念頭而遇刺身亡。那時候,以色列的極右翼分子無法接受作為六日戰爭英雄的國防軍參謀長拉賓帶頭“賣國”。可是今天,對和平的渴望已經讓以色列人不那么在乎“勝利果實”了。
國際輿論也開始檢討那場戰爭。美國《紐約時報》在6月9日發表文章,題為“以色列人質疑:我們從1967年那場戰爭獲得了什么?”而英國《經濟學人》則干脆用“一場被浪費的戰爭”作為當期封面報道的標題。
由此可見,以色列對待阿以沖突的態度正在從極端保守向溫和轉變。從這個角度說,反思40年前的戰爭,也許有助于阿以雙方在和解的道路上跨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