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富
是兄弟亦是對手
《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許紀霖中華書局
2007年7月定價:29元
從曾國藩到胡適,再到當代知識分子王小波,作者選取了20多位知識分子作為研究對象,發掘其心理、情感、文化習性和行為模式,觀察他們非理性層面的不自覺的心態人格。
《行走青藏》
辜東方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7年6月定價:128元
作為《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作者21次遠赴青藏高原,用自己的相機和筆記錄了這片神奇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非凡的生命。
《天安門廣場斷代史》
吳偉馬先軍新華出版社
2007年6月定價:36元
作為中國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天安門廣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書從天安門的形成發展展開追溯,700年的歷史風云變幻交織出的故事,無一不使人愿慨萬千。
《尋找“上海老克拉”》
胡根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定價:18元
“老克拉”與“老克勒”一字之差,意蘊卻迥然不同;一個是身份不一般且閱歷較深、生活方式較獨特有“派頭”的、在某個領域頗有影響的代名詞,一個只是飯店、舞廳、混堂卵孵的“白相人”、老混混。該到澄清的時候了。
《無盡的盛宴:美食雜志六十年精選作品》
[美]露絲·雷克爾編卓妙容譯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定價:37.5元
本書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藩籬,帶領讀者重溫在世界各地品嘗過的特殊食物和奇妙經歷,包括美食大師費雪在瑞士的旅途中造訪三家與眾不同的小飯館的經歷。
在經濟思想史上,蘭格與米塞斯(或哈耶克)關于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問題的論戰,無論如何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但是,米塞斯可能料想不到,之后不久,由他領隊的奧地利學派會迎來另一個對手——芝加哥學派。
在我們的觀念里,奧地利學派與芝加哥學派同屬自由主義陣營,擁有共同的淵源,他們是自由思想的孿生兄弟,怎么會成為對手?馬克·史庫森在其所著的《朋友還是對手——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一書中,有意要在“兄弟”之間制造“對立”,讓自己成為經濟思想史上“和而不同”的見證人。
在許多問題上,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存在相同的見解。例如,他們都主張私有產權不可侵犯,都堅信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定律,都主張建立有限政府,都反對凱恩斯主義,都主張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污染和環境問題等等。
但是,他們對于自由的理解不同,從而捍衛自由的主張也不同。史庫森指出,在理論上,兩個學派存在鮮明的差別:
在研究方法上,奧地利學派主張演繹的、主觀的、定性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學派則主張歷史的、定量的和均衡分析方法。弗里德曼主張理論必需有經驗事實的支持;但米塞斯主張經濟學應當建立在“不言而喻的公理”基礎上,經驗數據不可能對理論進行證實或證偽。
在政府作用上,奧地利學派主張嚴格的自然主義和不干預主義;而芝加哥學派中的一些人表示只要能夠減少自由的代價,政府的有限干預是可以接受的。
在貨幣本位上,奧地利學派傾向于金本位,而芝加哥學派明確反對金本位,主張信用貨幣體系。關于貨幣體系的穩定機制,奧地利學派主張用黃金或其他適當的商品作為準備金,而芝加哥學派則主張用法定貨幣。
在經濟波動上,奧地利學派認為,法定貨幣供給的擴張和人為降低利率會導致不可持續的、不穩定的繁榮,最終必將導致經濟崩潰。但弗里德曼堅持認為,貨幣供給的穩定增長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非通脹的環境,引起經濟波動的是政府的貨幣政策而不是自由市場。
但是,史庫森同時指出,他們之間的理論差異固然鮮明,但兩派之間的個性更加令人深思。
奧地利學派相信自己點燃了真理的燭光,但孤傲且不可調和的自由主義態度致使其無人追隨,反而被排斥在主流之外,成為一個孤芳自賞的學術團體。芝加哥學派也信仰自由主義,但由于浸染了美國實用主義精神,盡管他們的信仰可能沒有奧地利學派那么堅定,他們的理論基礎不如奧地利學派那般純粹,但其妥協的、開放的精神有力地支持著芝加哥學派的發展和壯大,并使其學術影響遍及整個經濟學領域。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