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誠
看看香港走過的路,對內地應該不無小補。將小販管理納入法制軌道,照顧各方所需,公開公正地頒發牌照,促進小販成立商會,加強溝通和自律,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前幾天,在北京梅地亞賓館北邊一片空地上,城管隊員與小販發生糾纏,圍觀的市民紛紛指責城管隊員粗暴,有的市民竟加入到小販一邊,與城管隊員沖突起來,弄得城管方面十分為難。可是在更早些時候,許多城里居民表示是討厭窗外小販的喧囂及遍地垃圾的,要求加強監管,把小販趕走。因為前不久,出了小販與城管沖突的命案緣故,風水又轉了,現在人們的同情心偏到小販身上。
輿論左右游移,小販的空間忽大忽小。我家附近的馬路上,常常上演這樣一幕:六七個小販推著三輪車,占了半幅馬路,出售水果、地毯、飾物、花卉等等。忽一聲“來了!”小販們紛紛登上三輪車呼嘯而去。我向遠處一看,一輛城管車正朝這邊駛來。
見此情景,不由想起周潤發早期的一部電影。發哥在片子里扮演一個走投無路的香港青年,推車沿街叫賣小吃,也是一聲“來了!”街頭頓時亂作一團,小販紛紛奪路而逃,馬路上雞飛狗跳,發哥拉著車拔腳就跑,警察在后面狂追,最后發哥把車子扔掉了事。
這一幕,在今天的香港已經成了歷史,街頭已經見不到流動小販的身影了。香港解決這個難題的經驗,可供頭痛的內地參考。
在香港,并未全面禁絕小販,而是采取疏導方針,將其納入法制軌道,其中關鍵的一步是頒發牌照。香港自1970年起實施小販發牌制度。辦法是,按街區交通情況及市民需要進行測算,確定固定攤位和流動攤位數目,頒發固定牌照和流動牌照。任何人都可以公開競投,交費租用牌照經營,無牌經營則為違法。目前,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環署)大體提供了不到兩萬個攤位。自實行發牌制度之后,小販游擊隊漸漸不見蹤影。附帶說一句,香港面積和北京大興區一樣大,卻住了700萬人。大興是平地,而香港多一半是山。
我曾經住在香港的九龍德豐街、德民街一帶,是繁華街區。這里的固定小販大都進了屋,極少數不能進屋的,則以不妨礙交通為原則,在指定的樓間街角,或是街道上凹陷進去的地方經營。多是賣菜賣報刊,也有個別修表的。
另外,香港在若干地區還設立了流動小販經營專區。流動牌照為數甚少,經營專區往往設在車輛禁止通行的地方,不妨礙交通,也不滋擾市民。
怎樣管理小販呢?食環署陸續出臺《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小販規例》《食物業規例》等法規,作為管理依據。食環署下設小販事務隊(包括總部特遣隊和分區事務隊)進行執法,有如我們這里的城管隊。小販事務隊定期巡查本區固定攤位,整頓流動小販。特遣隊則對無牌小販采取突擊行動。
發現小販有違法行為且不聽勸阻時,一般是小販事務隊向他們發出傳票,由法院裁決,法院裁決95%能夠得到執行。一旦管理人員和小販發生爭執,警察會及時趕到,拘捕違法人員。在追捕過程中,要保證所有人員的安全。為此,小販事務隊經常進行危機培訓,不斷改善處理方法。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加強與小販溝通,香港允許持牌小販成立自己的行業協會。協會主動監管并舉報無牌小販,保障經營秩序。管理部門常就有關問題與協會談判,協商解決問題,促進小販實現行業自律。有了這個“緩沖區”,政府管理成本和傷亡事件大大降低,對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很大作用。
時近仲夏,正是內地城市中小販活動的“大好時機”,究竟怎樣管理小商販才算合理?市民大體分成兩種意見,一說要繼續嚴管,一說要給人家活路,眾口難調莫衷一是,管理方面舉步維艱。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容長期拖延,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天,又看到一則驚心動魄的報道:5月31日,北京大興區城管隊員在清源東路對露天燒烤執法時,“遭遇多人持械圍攻”,5名城管隊員被刀刺傷,1名警察被刺成重傷。
當此之際,看看香港走過的路,根據內地的情況有所取舍,應該不無小補。總的來看,將小販管理納入法制軌道,照顧各方所需,公開公正地頒發牌照,促進小販成立商會(目前內地私營業主正在按行業建立商會),加強溝通和自律,應該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