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藥;內外合治;急性乳腺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7.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25-02
急性乳腺炎是一種常見于哺乳期婦女,尤其初產婦為多見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筆者近年來應用自擬通乳消癰湯內服配合鮮仙人掌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38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8例均為初產婦,年齡22歲~34歲,發病時間于產后7~60d,病程3~7d。臨床表現:乳汁排泄不暢或不通,乳房紅腫疼痛,可捫及腫塊,觸痛明顯,伴發熱疲乏,癰膿未形成者。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淋巴細胞增高。
1.2治療方法 內服自擬通乳消癰湯,處方:柴胡15g,王不留行20g,夏枯草15g,野菊花15g,金銀花15g,蒲公英15g,丹皮15g,玄參20g,白芍20g,當歸15g,紫花地丁15g,通草5g,皂角刺15g,青皮15g,甲珠粉10g(分6次兌服)。2日1劑煎服,直到癥狀消失后停藥。
外敷:鮮仙人掌300g,冰片5g。用法:將老嫩適中鮮仙人掌去皮刺搗爛,加人冰片末拌勻裝于沙布袋內,敷于患處,12~24h換藥1次,直至腫塊消失。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 治愈:紅腫完全消退,局部硬結消散無痛,體溫、血象正常;顯效:紅腫明顯減輕,局部硬結變軟,輕度壓痛,體溫正常,血象基本正常;有效:紅腫范圍減小,紅色變淺,硬結變小,體溫下降接近正常;無效:紅腫部位無變化或進一步加重,范圍擴大,形成膿腫。
2.2治療結果 本組38例治療7~14d。治愈35例,顯效3例,總有效率100%。
3典型病例
張某,女,24歲,2005年11月20日初診。產后20天乳汁排泄通暢,于3天前因情緒不暢,逐致左側乳房腫痛,痛引腋部,乳汁不通,逐日加重,惡寒發熱,舌質紅,苔黃,脈滑數,體溫38.5℃,左乳外上象限局部皮膚潮紅,捫及腫塊,質硬,觸痛明顯,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1×109/L,中性粒細胞0.82。經用通乳消癰湯內服,鮮仙人掌外敷。囑調節情志,清淡飲食。用上法治療4天后,左側乳房紅腫疼痛減輕,腫塊縮小,乳汁通而不暢,體溫降至37.8℃,繼續治療6天后。左側乳房疼痛及腫塊消失,局部無壓痛,乳汁通暢,體溫正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6×109/L,中性粒細胞0.69,隨訪2月,病未復發。
4討論
本病屬祖國醫學“乳癰”范疇,多因產后情緒不暢,肝氣不疏;產后飲食不節,胃中積熱;乳頭破損、內陷,哺乳時疼痛,影響充分哺乳以致乳汁郁積。其中以情緒不暢,肝氣不疏為主因,因肝主疏泄,能調節乳汁的正常分泌與排泄,若肝氣不疏,厥陰之氣不行而失于疏泄則致乳汁瘀血互結形成癰膿之病機關鍵。自擬通乳消癰湯以清熱解毒消癰,行氣化瘀通乳。方中柴胡、白芍、青皮疏肝行氣通乳;蒲公英、夏枯草、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癰;丹皮、玄參清熱涼血;皂角刺消癰排膿;甲珠粉、王不留行、當歸化瘀通乳;通草通氣下乳。諸藥合用能使氣血疏通,癰腫消散,乳汁通暢而疾病自愈。
在內服中藥的同時,外敷鮮仙人掌、冰片,對盡快控制炎癥的發展,防止癰膿的形成比單服中藥療效高。因仙人掌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對多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及革蘭氏陰性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冰片能散熱結、消癰腫,兩藥合用敷于患處,其滲透力強,直達病所,能使炎癥迅速消散吸收,達到消腫止痛通乳之目的。筆者采用上述中藥內外合治法治療乳癰,療效高,病程短,既能免除手術之苦,又能保證母乳喂養,加之其方藥源豐富價廉,故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