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中的反規避是反傾銷的延伸與發展,歐美反規避法已成為中國出口產品所面臨的新貿易壁壘。在進口國組裝、第三國組裝、產品的輕微改變及產品的后期開發四種反規避形式中,中國出口產品頻繁遭遇的是第二種規則。如何了解與跨越這一壁壘是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
關鍵詞:第三國組裝;反規避;反傾銷
中圖分類號:F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12-0090-06
2007年9月,歐盟再次宣布對經由中國澳門地區轉運至歐盟的鞋類制品進行反規避調查,如果調查屬實,歐盟極有可能采取相應的反規避措施,將已經征收的反傾銷稅令擴大到這些轉口的產品上來,這將給國內的鞋類出口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歐盟此次提起反規避調查的背景是:2006年中國出口歐盟的皮鞋被征收16-5%的反傾銷稅之后,按常理,中國皮鞋對歐貿易應呈下降趨勢,然而,一系列外貿數據的微妙變化引起了歐盟的關注,如溫州皮鞋2005年出口額為1-05萬美元,2006年則達到332-7萬美元,增長300多倍。中國鞋類制品對歐盟出口額不降反增的事實成為歐盟提出反規避調查的借口。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又一次對中國的鞋業出口敲響了警鐘,也迫使中國企業懂得在實現產業轉移與尋求新的出口平臺的過程中,如果不能符合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就無異于坐以待斃;同時,這一案件的發生也再次提醒中國企業對國際貿易中的新貿易壁壘——反規避游戲規則進行思考。
所謂反規避是指反傾銷規避,即一國出口商品在被另一國征收反傾銷稅的情況下,出口商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來減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的行為,也是反傾銷措施的必然產物。而反規避措施正是針對這些反規避行為而采取的措施,所以說反規避是反傾銷的延伸和擴展。反規避最早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改錐案”。當時,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出口產品在被歐盟裁定傾銷并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之后,為了逃避反傾銷稅的制裁,紛紛進入歐盟直接投資辦廠,建立起成本極低的“改錐工廠”,通過在歐盟境內組裝成品重新進入歐盟市場。針對日本等國出口商的規避行為,歐盟于1987年6月出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反規避法,即1761/87號條例,把反規避調查納入反傾銷調查的范圍之內。之后,歐盟又兩次修改其反傾銷法,對規避反傾銷的行為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和限制。
借鑒歐盟的做法,美國在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中也增加了反規避措施的內容,確立了對四種規避行為直接按原反傾銷稅令征收反傾銷稅的做法。就目前國際貿易中的實踐來看,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稅的方式一般有四種:即進口國境內組裝、第三國組裝、產品的輕微改變和產品的后期開發。這四種規避形式中的“第三國組裝”規避是指一項出口產品在被征收反傾銷稅以后,為了規避反傾銷稅,出口商把產品的加工或組裝過程轉移到第三國進行,即將組裝件或原材料運到第三國加工或組裝成產品,然后,再以第三國產品的身份向原目標國家出口。迄今為止,我國出口產品在遭遇反傾銷后大多采取的主要規避方式是通過第三國組裝的辦法,以期達到規避反傾銷稅的目的。但不幸的是,這種做法又遇到了歐美等國家的反規避壁壘。
一、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規避調查的最新發展
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至今,反規避調查已成為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新貿易壁壘。我國已遭遇反規避調查案件共18起,其中,歐盟就有13起,涉案產品先后有氧化鋅、活頁環、鋼絲繩和鋼纜、鋼鐵管配件、滾珠軸承、香素豆、活頁夾、節能熒光燈等。2007 年5月13日,土耳其外貿署曾發布公告,宣布對來自中國的打火機和活頁進行反規避調查,理由是中國企業在上述產品被征收反傾銷稅之后,從自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進口的上述產品數量激增。土耳其外貿署懷疑上述進口產品是中國的打火機轉口所至,于是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打火機和活頁進行反規避調查;對中國出口產品最近一起反規避調查是2007 年9月歐盟對中國鞋類制品提出的反規避調查,歐盟宣稱,一些中國企業在其產品遭到反傾銷后,為了規避反傾銷稅,通過澳門進行加工再出口到歐盟,或者通過澳門轉口至歐盟,對中國經澳門轉口的鞋類制品的反規避調查旨在確保歐盟2006年以來對中國鞋類制品開征的反傾銷稅的持續有效性(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已發生的18起反規避調查中,歐盟對中國的反規避調查案為最多,達12起。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在對中國提起的反規避調查案中,除了2005年美國對中國石蠟蠟燭提起的反規避調查所適用的是反規避調查中的“輕微改變”與“后期開發規則”以外,其余的16 起案件均適用反規避法中的“第三國組裝”規則。可以說,在反規避已成為中國出口產品所面臨的一個新貿易壁壘的同時,反規避調查中的“第三國組裝”壁壘也已成為中國出口產品所面臨的殺手锏。因此,研究各國反規避法中“第三國組裝”規則,特別是研究歐盟反規避法中的“第三國組裝”規則已成為中國出口企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美歐反規避法中關于“第三國組裝”規則的規定
迄今為止,WTO 框架下的反規避游戲規則尚未出臺,烏拉圭回合的“鄧克爾草案”因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強烈反對,未能達成共識,只是在最后的一個規避聲明中提到:“反傾銷措施的規避問題,曾列入本協議磋商議程,但是談判各方無法就具體條文達成共識。鑒于各方希望在本領域盡快實施統一規則,該問題提交反傾銷措施委員會予以解決。”盡管“鄧克爾草案”被排除在《關于實施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第六條的協議》內容之外,有關的反規避條款也未能納入WTO的規則之中,但它對各國反規避立法仍起著重要的影響與指導作用,在“鄧克爾草案”的10條的第4、5款中提及的兩種規避形式就是進口國組裝規避和第三國組裝規避。
世界上關于反規避問題的立法最完備的國家當屬美國與歐盟。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的第1321節中對“第三國組裝”的規定是:如果美國商務部發現進口產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既可采取行動,將“第三國組裝”并進口到美國的產品納入征收反傾銷稅所包括的產品范圍之內,這三個條件是:(1)在美國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產品與第三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為同類產品;(2)該第三國的產品是由來自被征收反傾銷稅國家的零件組裝或制成的;(3)沒有達到相關的增值要求,即第三國組裝的制成品的價格與來自原出口國的組裝件或材料的價格之間的“價值差額小”。所謂“價值差額小”是指原被征收反傾銷稅國家的零部件在進口國或第三國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加工或組裝,未能實現較大的增值。但美國反傾銷法并未對“價值差額較小”這一條件做出明確清晰的規定和解釋,在反規避實踐中需要由美國商務部的官員進行自由裁量。
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不斷發展,美國國會發現,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對規避行為的判定標準是進口零部件的價值與制成品價值的差額是否存在“價值差額較小”的條件,這可能會降低美國有關當局發現規避行為的可能性。于是,在1994年的修訂案中,美國的立法者進一步把判定規避存在的著眼點從在美國或第三國增值是否“小”這一判定標準上轉移到以下兩個方面:
(1)美國或第三國生產或組裝的程序是否為該產品生產程序中的一小部分(minor)或不重要(insignificant)的部分。對于這一判斷標準,美國商務部通常考慮的因素有:①在美國或第三國的投資程度;②在美國或第三國的研究與開發程度;③在美國或第三國生產程序的性質;④在美國或第三國生產設施狀況以及在美國或第三國進行裝配生產零部件的加工價值是否只占在美國銷售該產品的價值的一小部分。
(2)從征收反傾銷稅的國家進口的零部件的價值是否是該產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決定是否將這些來自第三國的組裝產品納入原反傾銷法令的涵蓋范圍時,美國商務部還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是零部件的生產商與裝配廠商之間的關系。
歐盟的反規避立法借鑒了美國的做法,在1994年的反傾銷法中,歐盟首次將反規避措施擴展到第三國組裝規避,并在其384/96號規則中做出了針對第三國組裝規避行為的三條反規避規則。對比美國的相關規則,歐盟的這三條規定在時間上要求更加明確,在零部件價值方面規定的更為具體,對實際后果規定得更加確定。即發生在歐盟或第三國組裝的行為,如符合下列條件,則可視為規避行為:
(1)該組裝行為是自反傾銷調查程序開始時,或開始前不久,才發生或顯著增加,并且所使用的零部件來自原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國家(地區)。
(2)上述零部件的總價值占總裝零部件的60%以上,但組裝完成后,該零部件的附加值高于制造成本的25%時,則不視為規避。
(3)該組裝同類產品的價值及/或數量逐漸破壞了反傾銷措施的補救效果,且有證據證明原來判定正常價值的同類或類似產品確有傾銷事實。
歐盟將第三國規避擴展到第三國組裝的產品,并采取規避措施,除了旨在防止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出口商繞道進入歐盟市場,另外的一個目的也是因為歐盟當局擔心僅對在歐盟境內進行組裝的產品采取反規避措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國來歐盟的直接投資,由此對正常的境內投資產生妨礙作用。歐盟官員對此曾有過這樣的解釋:“如果不將第三國組裝廠包括在規避范圍之內,那么就會鼓勵制造商在第三國而非在歐盟設立工廠,同時也導致對歐盟的投資和歐盟內工作崗位的減少。”
三、歐盟反規避法中的“第三國組裝”與原產地規則
原產地規則是限制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稅的重要依據,在歐盟的反規避措施中起著重要作用。關于原產地規則的規定主要包含在歐共體理事會1968年公布的EEC802/68號條例之中,該條例中的第5條規定:“一項產品,如果其生產涉及到兩個或更多國家,應視其來源于其最后實質性的、在經濟上證明是合理的加工或生產所履行的國家,而且加工或生產是在專為此目的而裝備設施中所完成,并且在制造中生產出了一項新的產品或者代表制造的一個重要階段。”根據上述規定,一項產品是否能夠取得一個國家的原產地待遇,通常要考慮以下五個條件:
(1)生產是否發生在這個國家,產品是否滿足了“最后實質性加工的標準(Last Substantial Processing)”;
(2)在這個國家加工或生產是否有經濟上的理由;
(3)設備或廠房是否為該加工或生產而用;
(4)制造出新的產品,或代表一個重要的制造階段,加工改變了產品的海關分類;
(5)是否有重大的價值上的增加。
根據這一規則,一項產品即使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歐共體內部完成的,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原產地待遇。對于組裝件,也不僅僅看是在哪個國家組裝的,而同樣要看歐共體零部件的價值所占的比例。上述條例中的第6條還規定:“任何一個已建立的加工設施或工廠,如果從已獲得的事實中有理由推斷,其建立的惟一目標是為了規避歐共體或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適用于來自特定國家之貨物的規定,則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應考慮依第5條(關于原產地規則的規定)賦予如此生產的貨物為生產國之貨物”。這一條款的目的正是為了防止出口商在他國出口產品而其惟一的目標是為了逃避歐共體的法律的規定。例如,當出口商的某項產品在歐共體被征收反傾銷稅后,便將產品生產轉移到某第三國,從而逃避支付反傾銷稅。按該條款規定,如果出口商的一項產品在歐盟被征收反傾銷稅后,他將產品的生產轉移到第三國進行,僅僅是為了達到逃避反傾銷稅的目的,就不能適用原產地原則,不能把出口商改在第三國生產或組裝的產品視為原產地為第三國的出口產品。
有兩個相關的案例可以成為上述規定的最好注釋:1985年,日本兄弟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打字機被歐共體征收反傾銷稅。此前,該公司在中國的臺灣地區也有打字機生產設施,而且也同時向歐共體出口。在對來自日本的打字機征收反傾銷稅后,涉及到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對來自臺灣的兄弟牌打字機是否也要征稅的問題。經過調查,歐委會的官員認為,日本在臺灣生產的電子打字機因為主要零件均是產于日本,所以不足以賦予臺灣的原產地。1986年6月,該委員會向各成員國發出備忘錄,指出適用于來自日本的兄弟牌打字機的反傾銷稅同樣也適用于來自臺灣的兄弟牌打字機。另外的一個類似案例是: 1987年,歐共體對日本理光靜電復印機開始反傾銷調查,其中涉及到理光在美國生產的理光復印機是否也應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問題,歐共體委員會經過調查認定,根據增值的程度以及使用當地零配件的情況,在美國生產的理光復印機也應被視為日本原產地,而不是美國。后來,歐共體的原產地委員會也對此案進行了審理,同樣認為不能賦予該復印機為美國原產地。
中國出口產品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早在1993年,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反傾銷調查案中做出裁定,國內部分自行車企業在被征收30-6%的反傾銷稅之后,無法繼續向歐盟出口,轉而采取散件出口捷克、組裝后再出口歐盟的規避方法。但在1996年4月歐盟開始對中國的自行車傾銷規避行為采取了反規避調查,并于1997年1月10日,裁定對中國產自行車的反傾銷稅擴展至自行車零部件,反傾銷稅率仍為30-6%,盡管歐盟在對中國自行車零件征收反傾銷稅的同時,也做出了一些例外的規定,如:(1)規定對每種每月進口不足300個的零件,免征反傾銷稅,由海關監控放行;(2)每月一種自行車零件需求超過300個的自行車組裝企業,如果能夠證明從中國進口的零件價值低于組裝自行車零件總價值的60%或進口零件增值超過生產成本的25%,可以向歐盟申請免征反傾銷稅的特許,但許多中國自行車企業還是因失去歐盟市場而倒閉。又如,中國出口彩電企業康佳、創維等在美國遭到反傾銷后,試圖在墨西哥設立生產基地,將中國國內生產的元器件在墨西哥組裝后,再進入美國市場,以規避美國的反傾銷稅,但這一做法很快受到了美加自由貿易區的抵制,要求在該地生產的彩電必須滿足墨西哥“35%增值”的規定,否則,仍然會招致美國的反規避調查。
四、中國出口企業的應對策略
中國出口企業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反傾銷、反規避是國際貿易競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掌握和諳熟WTO的有關游戲規則以及目標國家的反規避法律,才能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勝,以往中國企業在遭遇反規避調查的教訓表明,中國出口企業要想立足于國際貿易舞臺,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應對反規避的策略:
1-熟悉并掌握國際貿易中的游戲規則
在WTO的反規避游戲規則尚未出臺之前,歐美反規避法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與影響不可忽視,中國出口產品所遭遇的反規避調查也大多是由歐盟和美國所提起,因此,熟悉與掌握歐美反規避法中的各項條款以及最新修訂條款是應對反規避調查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國出口企業在遭遇反傾銷之后仍然能夠“走出去”的必要條件。WTO成員國的國內反規避法雖然秉承了《反傾銷措施協議》的基本精神,但具體規定卻各有特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諳熟游戲規則,依法行事,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國外提起的反傾銷、反規避等訴訟,一旦涉案,也才可以從容應對。
世界各國在對反傾銷進行規避的同時,也都考慮反規避法對海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對反傾銷規避與海外直接投資均分別界定是各國制定反規避法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中國出口企業在走出國門之前應該對目標國家的反規避法、投資法、原產地規則等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了如指掌,并研究制定出合法規避反傾銷的各種預案。學會利用各種游戲規則中的例外條款,如在歐盟的反規避法規中,“25%規則”和“60%規則”就是企業必須把握的重要尺度,越過“黃線”,便可能陷入困境而難以自拔。另外,中國現已成為WTO的成員國,理應享受成員國的權利,爭取國民待遇,對任何不公正的反規避措施應及時提起訴訟,以求得WTO的公平解決,如美國反規避法對“第三國組裝”的規避行為的構成要件中,需要考慮“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生產廠商與在美國或第三國(地區)境內的裝配廠商之間的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的規定就有違反WTO國民待遇之嫌,曾受到日本等國家代表的指控。中國企業也應在參與合法有序的競爭中學會掌握并利用WTO的游戲規則,以達到最終在競爭中勝出的目的。
2-研究與總結日韓等國“走出去”的經驗
日本的經驗表明,“走出去”戰略可以大大緩解貿易磨擦,反傾銷的訴訟減少了,反規避的案件也就會相應地減少。通過在國外設立獨資企業或者合資企業,可以繞過“兩反一保”的陷阱。另外,歐美反規避法誕生的背景,就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韓國等建立“改錐工廠”的結果,可以說歐美反規避法的許多條款正是針對這些國家的規避行為而制定的,歐美等國家對這些國家企業的許多反規避調查案例均應該成為中國企業制定“走出去”戰略時的參考教材,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已被日韓等國的反傾銷規避實踐證明是不可行的道路,我們應避免重蹈覆轍。另外,自中國加入WTO以來,歐盟對中國提起的反規避調查案件就達12起之多,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而這些反規避調查均屬于在一個問題上的糾纏,這就是“第三國組裝”的問題。中國出口企業和行業協會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認真研究與把握歐盟關于“第三國組裝”規則和原產地規則,充分利用原產地規則中的例外條款,科學地控制在第三國加工組裝產品,如所使用的中國的零部件在組裝產品中的比例盡量不超過規定的界限,盡量把反傾銷、反規避對企業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3-規范企業管理,實施差異化產品出口戰略
從根本上來講,中國企業規避反傾銷的長遠之計在于出口企業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低價出口競爭戰略。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是反傾銷、反規避的源頭,企業應規范產品成本、銷售價格的核算工作,在生產成本和日常管理費用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市場平均價格和目標市場平均價格建立企業的動態定價體系;同時,與國內外生產相似產品的企業保持經常性的溝通與交往,了解其價格水平與價格動態,以科學數據作為定價決策的前提與依據,從而保證在遭到反傾銷指控時,申訴企業能夠清楚地證明傾銷是否存在。另外,企業應在產品差異化戰略上下功夫,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技術含量,突出產品的非價格特征,通過對產品的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內涵及服務內容,以產品的非價格特征優勢來拉大與競爭產品的差距,從而增加產品定價的空間。根據歐美反傾銷法,如果通過改進產品使得產品的物理特性、消費者效用、最終用途、貿易渠道、宣傳廣告等方面和被指控的產品不同,或者提供了一種不同于被裁定傾銷的產品的主要功能,都可以避免產品被列入反傾銷或反規避指控的范圍之內。
4-爭取與進口商結成同盟
不管是在反傾銷應訴還是在反規避應訴中,進口商與出口商從公共利益的經濟因素考慮是利益共同體,涉訴產品的出口商和進口商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出口商希望通過應訴取勝來保住市場份額,進口商希望能繼續進口以達到獲利的目的。一旦被征收高額進口稅,他就不得不高價進口同類產品或轉向新的出口商,利潤自然就會減少,不符合“共同利益”原則。因此,進口商往往很愿意配合出口商進行反傾銷與反規避抗辯,在收集資料、獲取信息以及共同分擔律師費用等方面,進口商都能夠發揮出他們特有的本土優勢,為應訴增添幾分勝算。在2005年美國對中國石蠟蠟燭的反規避案中,美國進口商就積極與中國的有關蠟燭出口企業站在一起。因此,爭取到進口商的同情與幫助也是應對反規避的一個重要舉措。
5-完善中國的反規避法
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反傾銷立法與反規避立法都顯滯后。在中國2002年1月開始實施的“反傾銷條例”中,并沒有對反規避規則做出專門的規定,只是在其附則的第55條中原則性地規定:“商務部可以采取適當措施,防止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這一原則性的規定似乎賦予了中國反傾銷調查機關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但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條款,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外商很可能因其不符合WTO的透明度原則而對我們提出異議。與歐盟和美國針對每種規避行為的具體規定相比,我國目前的反傾銷條例中對于反規避問題的規定還過于籠統,在實踐中難以有針對性。似應有這樣一部反規避的法規,或在我國的反傾銷條例中有專門的章節詳細規定:什么是規避行為、確定規避行為應考慮的因素、反規避調查的主體資格、主管的調查機關及調查程序和方法等。例如,針對零件價值與其組裝后產品的價值相差多大可以確認為零件傾銷;零件價值占組裝零件總價值的多大比例以上才算是改變了原產地等可能發生的規避行為在現有的規定中均找不到可操作的詳細規則依據。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對國外進口產品發起過反規避調查,但我們應做好法律方面的充分準備,以防有一天,當中國有關部門需要對國外進口產品進行反規避調查時,面對無法律法規可依的兩難境地。另外,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外貿順差的不斷擴大,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規避調查也很有可能成為歐美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設限的主要貿易壁壘。可以設想,如果中國已具備了較完備的反規避法律體系,我們就可以在與貿易對手的較量中具有了對等的法律平臺,就可以做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由此,一方面可以制約對方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規避裁決中濫用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我國自己的反規避措施作為在與貿易摩擦國的較量中進行談判的參照和制衡的砝碼。
參考文獻:
[1] 王承斌-西方國家反傾銷法與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6-
[2] 王琴華-反傾銷規避于反規避[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3] 張玉卿-國際反傾銷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3-
[4] 梁靜波-保障措施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全球貿易中的應用[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5)-
[5] 李昌奎-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爭端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 張燕-應戰美國反傾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Assembled in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an Anti-circumvention Barrier
Frequently Encountered by China’s Export Products
GONG Huan-ga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Anti-circumven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ump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which European and American anti-circumvention laws have become a new trade barrier to China’s export products- In the four types of anti-circumvention—assembled in imported country, assembled in other foreign country, minor alteration of products and later developed merchandise—the second measure is frequently encountered by China’s export products- Understanding and surmounting this obstacle means a new challenge faced by China’s export firms-
Key words:assembled in other foreign countries,anti-circumvention,anti-dumping
(責任編輯:孟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