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委托作品就是作者受他人委托而創作的作品#65377;現有法律對委托作品著作權的歸屬有相關的規定,在此規定下,二者利益可能受到損害#65377;實踐中平衡作品二者利益,首先應尊重雙方的約定,因為著作權為私法領域,所以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65377;同時,由于現有法律的規定在一些情況下會產生不公平,會嚴重損害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利益,導致二者利益的不平衡,所以應當加以調整#65377;
關鍵詞:委托人;受托人;利益損害;利益平衡
中圖分類號:DF5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1-0113-02
在報紙#65380;雜志等媒體上征集作品,是許多政府部門#65380;企事業單位常采用的一種方法#65377;由此產生的糾紛特別是有關著作權歸屬的糾紛也十分普遍#65377;這主要涉及到委托作品的概念及其著作權歸屬的問題#65377;
一、法理分析
所謂委托作品就是作者受他人委托而創作的作品#65377;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65377;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65377;”表明我國《著作權法》側重于維護受托人即作者的利益#65377;除非在委托合同中明確約定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委托人所有,否則作品的著作權就應歸屬受托人即作者所有,并不因移交作品和支付報酬后轉移給委托人#65377;
但同時《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本法不適用于:法律#65380;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65380;決定#65380;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65380;行政#65380;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65377;”公共文件同樣是智力創作的成果,為什么不能適用著作權法保護?國家機關文件代表的不是主體的私的意志和行為,而是在行使國家的職能和職責,其創作目的就是為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服務的#65377;因而屬于公共的信息資源,不得為某個人或國家機關所私有或專有#65377;所以,以保護私權性質的著作權為核心的著作權法不適用于官方文件#65377;
在委托合同中對著作權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當委托人為非國家機關的情況下,是否也應該適當考慮委托人的利益呢?在委托合同中對著作權有約定的情況下,是否必須完全按照約定來執行呢?這實際上也就涉及到如何平衡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問題,如何更好地保護二者的利益問題#65377;
二、委托人利益可能受到的損害
《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解釋》第28條規定:“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兩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65377;權利人超過兩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兩年計算#65377;”
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受托人都可以以委托人未經許可使用為由,要求委托人停止侵權行為,即停止對委托作品的使用;或者以此為要挾而向委托人索要高額的使用費#65377;在這種情況下,委托人要么無法繼續使用作品,產生的社會價值因此而白白浪費;要么必須為此付出高額的使用費#65377;這不但與委托人在征集作品時的初衷不符,也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對委托人不公平現象#65377;也可能會使受托人獲得一些不當利益#65377;
三、受托人利益可能受到的損害
一種情況下,當國家機關為委托人時,即使在未約定著作權歸屬的情況下,由于國家機關以公共文件等形式對受托人的作品加以確定,從而使其成為公共的信息資源,而不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而且連最基本的署名權都無法享有#65377;
另一種情況下,當委托人約定由其取得作品的“完整著作權”時,會導致受托人喪失所有的與作品有關的權利,變成與作品無任何關系的人#65377;因為《著作權法》未限定委托合同可以約定的著作權范圍,因此不但財產權可以通過約定從受托人轉移到委托人,而且人身權也可以通過約定從受托人轉移到委托人#65377;所以,一旦委托人在委托合同上約定由其享有該作品的完整著作權,而受托人又以投稿等形式接受了委托,那么受托人就會喪失一切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包括最基本#65380;最重要的署名權#65377;而這樣的結果是受托人在以投稿等形式接受委托時并沒有預見到的,也是違背其初衷的#65377;
四、實踐中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平衡
首先應尊重雙方的約定,因為著作權為私法領域,所以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65377;
但許多情況下,委托人和受托人并不了解法律的相關規定,并不知道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說對合同的簽訂存在著重大誤解#65377;按照民法#65380;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這種情況下簽訂的合同應屬于可變更#65380;可撤銷的合同,可以請求人民法院給予相應的保護#65377;同時,由于現有法律的規定在一些情況下會產生不公平,會嚴重損害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利益,導致二者利益的不平衡,所以應當加以調整#65377;
具體來講,針對上述分析中二者可能受到的利益損害,應采取以下處理方法,以達到更好地平衡二者利益的目的:
1.應明確在轉讓著作權時,對于人身權的轉讓原則#65377;
著作人身權總是和特定的人身不可分離,這是基于創作而產生的作品與作者之間的特定聯系#65377;著作人身權不可以被繼承或轉讓,它只屬于作者本人#65377;
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權可以根據委托合同的約定來確定,并且該法并沒有對可以約定的著作權內容進行限制,那么應當認定當事人可以約定的著作權包括《著作權法》中規定的所有權項#65377;一旦發生全部轉讓其人身權包括署名權的糾紛,我們在法律上就難以找到依據#65377;因為按照法理,對公民的私權利只要沒有禁止就可以行使,所以受托人就可以全部轉讓其人身權,而委托人就可以獲得全部#65380;完整的著作權#65377;
一方面這對受托人來講是不公平的,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多數受托人在接受委托轉交作品時,認為該行為只是將獲得報酬等財產權和使用權等權利轉移給了委托人,但并沒有意識到或者并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導致其人身權也一并轉移給了委托人#65377;看著作品發表,自己卻不能署名;或者看著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影響自己的聲譽,卻沒有任何辦法#65377;
另一方面,如果允許所有人身權都可以轉讓給委托人,那么委托人就應該享有署名權了,也就是名正言順的“作者”#65377;那么,通過合同約定將作品的一切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全部歸自己享有,然后再以作者的名義發表作品,在該情況下,原作者(受托人)已經將一切著作權轉移給了委托人,委托人當然就享有了包括署名權等人身權在內的全部著作權了#65377;如果允許這樣的話,難以想象它的后果#65377;
所以,應該對人身權的轉讓加以限制#65377;具體來講,發表權#65380;修改權可以轉讓,但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否則視為未轉讓#65377;對署名權#65380;保護作品完整權不得轉讓,但可放棄#65377;因為署名權是表明作品創作人的權利,作品一經創作完成,作者身份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不能再發生變化,而且作者既有署名的權利,也有不署名的權利,那么放棄署名就相當于不署名#65377;
2.應明確只要委托人在使用委托作品時沒有超出正常的#65380;合理的范圍,也沒有損害公共利益和受托人的名譽等,受托人應當允許委托人使用,但可以要求獲得合理的報酬等#65377;
著作權人經濟利益的實現,要依靠著作權人或使用者對作品的使用才能獲得,所以著作權法將推動作品的使用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65377;一方面,委托者在征集作品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得到所征集作品并對其進行使用#65377;另一方面,通常作品獲得成功并不僅僅是作者和作品自身的原因,而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委托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所做出的廣泛宣傳#65380;報道等才使作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65380;社會影響和價值#65377;
所以,如果在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的情況下,一律將作品的著作權全部歸于受托人,可能會導致不公平,會嚴重損害委托人的利益;也可能使受托人獲得一些不當利益#65377;雖然,在實踐中認識到了在立法上的欠缺,并且在《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解釋》第12條①中做出了相關的規定#65377;但由于對該條所規定的“委托創作的特定目的范圍”,委托人和受托人常常會產生較大的分歧,導致實踐中認定上有一定的困難#65377;同時,由于該條沒有對“委托創作的特定目的范圍”以外的使用該如何處理進行規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受托人就有權要求委托人停止使用委托作品#65377;
3.當委托人為國家機關,在將委托作品轉化為國家機關文件而不再受著作權法保護時,應保留受托人表明身份的署名權,除非受托人明確表示放棄權利#65377;
在國家機關的征集啟事中或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著作權歸屬的情況下,如果一律取消受托人的全部著作權,一方面對受托人來講不公平,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這種規定可能會嚴重影響作者接受國家機關委托#65380;向國家機關轉交其作品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國家機關難以獲得更多#65380;更好的作品#65377;因為作者通常最在意的是表明其身份的權利即署名權#65377;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考慮給予受托人人身權適當保護,以某種適當的形式表明其作者的身份即保留其署名權#65377;
在訂立委托合同時,委托人主要目的就是要占有#65380;使用委托作品,并通過該行為獲得一定的社會效益#65380;財產利益,所以委托人更重視對這方面的保護#65377;受托人在轉讓作品時實際上就是對委托人的目的一種認可,而且一般會因此獲得一定的報酬,其財產利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所以受托人更重視對人身權的保護#65377;
總之,在處理委托作品中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關于著作權的糾紛時,應該注意把握這樣一個原則:將著作權劃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對委托人重點保護其對委托作品的占有#65380;使用權和獲得財產性利益的權利,而對受托人重點保護其對委托作品的署名權#65380;修改權等人身權權利#65377;只有這樣才能夠更準確地確定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才能夠更好地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從而更符合《著作權法》的立法原意,更有利于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65377;
參考文獻:
[1] 李明德,許超.著作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5.
[2] 郭慶存.知識產權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陶鑫良,單曉光.知識產權法縱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127.
[4] 程永順.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158.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