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全球環保時代的來臨,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與協調問題日益突出,對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是一國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必然選擇#65377;從經濟學意義上說,經濟外部性是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而貿易自由化又加速了對環境的破壞#65377;為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綠色壁壘被廣泛地運用于國際貿易領域#65377;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環境標準;環境壁壘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1-0166-03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65377;自由貿易一方面優化了全球的資源配置,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65377;以適當的貿易限制手段來保護環境是必要的,但過分的限制自由貿易又會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65377;因此,如何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發展國際貿易,以貿易的發展促進環境的保護,是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的重點#65377;
一、環境與國際貿易關系問題的提出
人們對環境與國際貿易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65377;最初,環境問題被認為是一國國內的問題,應根據一國的價值觀和利弊權衡來取舍#65377;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問題關注的焦點從國內問題轉變為全球問題#65377;20世紀80年代,國際環境問題開始顯得日益重要,全球變暖加速#65380;熱帶雨林減少#65380;臭氧層消耗等問題的加劇引起了公眾的關注#65377;世界經濟的增長和變幻的國際政治風云促進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國際性認識#65377;一些國家試圖運用貿易措施來影響其他國家的環境政策,環境問題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65377;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歷次聯合國環發會議中,環境#65380;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問題被突出地提了出來#65377;特別是1992年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行動的重要綱領#65377;《關于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宗旨#65377;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65377;它包括兩個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限制’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的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65377;”就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二者而言,自由貿易屬于“需要”的范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65377;規范的國際自由貿易必然促進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65377;環境保護則屬于“限制”的范疇,不加限制的貿易自由化將會導致環境污染及破壞問題在國際間蔓延,特別是污染產業及危險廢物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發展中國家過度開發資源密集型產品等問題,而良好的生態環境能為自由貿易及經濟增長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可持續發展#65377;因此,在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又必須注意保護環境#65377;世界各國應就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的關系依法充分協商,進行公平的國際合作,防止借口環境保護為國際自由貿易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將二者統一于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中#65377;總之,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二者并無不可調和的沖突,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都將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宗旨#65377;
二、國際貿易中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在國際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問題上,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環保主義者認為,自由貿易是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他們反對自由貿易,認為貿易越自由越會造成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需求與生產的擴張;主張自由貿易的人們則認為,自由貿易不僅不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原因,而且它能夠促進國際專業化分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從而為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65377;雙方各執一詞#65377;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全球問題的出現和日益加劇?國際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經濟外部性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
外部性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對他人造成損害或帶來利益,卻不必為此支付成本或得不到應有的補償#65377;由經濟活動產生的外部性效果不是通過市場表現出來的,無法通過市場使外部性生產者與承受者之間進行交易,從而導致市場失靈#65377;在環境問題上表現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廠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考慮的僅是自己直接的私人成本,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的環境成本屬于社會成本,由社會來承擔,不在廠商考慮范圍之內,沒有納人污染者的生產成本中#65377;這樣,外部性造成了成本轉移,使環境成本處于市場關系之外,生產者并無改善環境的壓力#65377;另外,由于環境保護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因而經常出現“免費搭車”現象,表現為大家都樂于享受高質量的環境,但任何消費者都不愿意付費,為減少環境污染而進行的投資收益無法彌補投資成本#65377;由于缺乏促使人們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刺激,生產者為減少環境污染的投入常常不足,由此導致市場失靈,環境破壞成為現實#65377;
(二)貿易自由化加速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理論上,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應當是相互支持#65380;互為目的,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65377;但事實上,由于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境條件#65380;發展水平及政策法規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貿易自由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不良影響已經十分突出#65377;
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發展,在國際貿易中必然會降低其環境標準,甚至不惜以犧牲自身的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空間#65377;在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無視生態環境觀念的支配下,發達國家直接通過貿易形式把“洋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即將一些在外國被視為垃圾的有害廢物,如手機#65380;電腦等廢舊電器#65380;有害廢棄物直接輸出到作為進口國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拆卸#65380;分解#65380;組裝,使它們重新流入市場,而大量被任意拋棄的廢棄污染物,嚴重破壞了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65377;
此外,發達國家出于可持續發展的考慮,為保持本國自然資源和維護本國環境質量,鼓勵和引導本國工業企業充分利用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65380;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及動植物資源,這種行為已經造成嚴重的后果#65377;這些發展中國家包括目前地球上最貧窮的國家和一些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如非木材森林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中國#65380;印度#65380;印度尼西亞#65380;馬來西亞#65380;巴西等國家,野生動植物的貿易在這些國家的商業貿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5377;據調查,目前非洲是最大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出地,亞洲地區國家出口野生動植物數量位居第二位,中南美洲國家居第三位,而美國#65380;日本#65380;歐盟等較發達國家或地區則是世界上公認的野生動植物最大的消費者#65377;過度開發導致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分布區萎縮,使得這些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65377;
上述這種不顧環境和生態承載力的國際貿易自由化必將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生態危機和環境災難#65377;
二、國際貿易中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環境問題一次次大面積地影響人類生產#65380;生活#65380;發展的事實,使更多的決策者們認識到國際市場交易中不考慮環境因素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65377;因此,許多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制定了一些針對國際貿易的環境措施,并且逐漸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保護環境而采取的主要貿易限制措施#65377;國際貿易中的環境措施,也被稱為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綠色技術壁壘#65380;環境壁壘或生態壁壘,是指進口國以保護本國環境#65380;自然資源和人體健康為由,通過制定復雜多樣的環保法律法規,頒布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煩瑣的檢驗檢疫#65380;認證和審批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國外產品的進口而采取的一種貿易保護措施#65377;綠色壁壘是近幾年國際上出現的一種新的非關稅壁壘,它屬于WTO多邊體制下的灰色區域,是伴隨著環境保護主義和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起來的,具有隱蔽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65377;自從綠色壁壘被發達國家廣泛運用到國際貿易活動中后,發展中國家便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5377;因此,加強對綠色壁壘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65377;
根據WTO#65380;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相關報告,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環境標準主要有以下六類:
(一)環境關稅
環境關稅是指對污染環境#65380;影響生態的進口產品課征進口附加稅#65377;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頻頻進行環境傾銷調查,對一些污染或影響生態環境的產品征收附加稅,以限制#65380;禁止其進口,甚至實施貿易制裁#65377;如1994年美國環保局為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制定了新的環保標準,規定汽油中硫#65380;苯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必須低于一定水平,國內生產商可以逐步達到這一要求,而進口汽油必須在1995年生效時達標,否則禁止進口#65377;這種制裁措施是與WTO精神相違背的,我們應該鼓勵保護環境,但這種對本國和外國實行不公平待遇的做法是得不到國際貿易法律支持的#65377;
(二)環境技術標準
《技術貿易壁壘協議》?穴簡稱TBT?雪在序言和第2條第2款規定,“為保護人類的健康#65380;動植物的安全和保護環境,各成員國在其認為適當的限度以內,從技術標準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其根本安全利益,其采取的措施可作為合法目的的使用的技術規定而豁免#65377;”綠色技術標準是進口國制定的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口#65377;1996年4月,國際標準組織(ISO)專門技術委員會正式公布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準,要求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在確保自身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符合ISO9000系列標準的同時,其生產環境也應滿足ISO14000的標準和自己國家的環境法規#65377;IS014000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和保持一個符合要求的環境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環境目標和政策#65380;規劃#65380;實施#65380;測量和評價#65380;評審和改進#65377;通過這一體系,企業的生產過程能在環境管理體系下運行,從而實現環保目標#65377;
由于世界各國環保意識的增強,IS014000將會成為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65377;也就是說,只有通過IS014000,企業的產品才可能順利通過各國規定的綠色壁壘#65377;由于這些標準都是按照發達國家生產技術水平制定的,這樣勢必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拒之門外#65377;如歐盟日前正在推行的國際環保紡織品(OKQ Tex Standard 100)標準,除禁用染料外,還要求嚴格檢測甲醛#65380;重金屬殘留物#65380;農藥#65380;色牢度等的使用并對包裝用料的使用和處置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65377;
(三)環境標志制度
環境標志(Environment Label)又稱生態標志(Eco-label)或綠色標志(Green Label),經國際標準組織(ISO)統一稱為“環境標志”#65377;它是一種經權威機構認定#65380;貼在產品上的圖形,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環境標準,而且其生產#65380;使用#65380;消費#65380;回收的過程也符合環保要求#65377;環境標志既是一種促進環境保護的有效手段,又可構成限制貿易手段,如有的國家就規定沒有環境標志的產品將被限制進口#65377;環境標志制度發展很快,1978年德國首次使用“藍色天使”標志,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出綠色標志制度,如美國UL和“綠十字”#65380;加拿大的ECP#65380;新加坡的“環保標志制度”#65380;新西蘭的“環境選擇制度”#65380;瑞典的“良好環境選擇制度”#65380;北歐四國的“白天鵝”制度#65380;奧地利的“生態標準”#65380;歐盟的“EU制度”,等等#65377;
烏拉圭回合《技術標準協議》中的有關條款表明,GATT確實與環境保護相關聯,可以服務于環境保護,但是,由于各國所依據的環境標準不一致,評價方式相異,所以往往只選擇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對進口產品在申請上可能存在歧義,這樣勢必就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形成“綠色屏障”#65377;
(四)綠色包裝制度
綠色包裝制度要求進口商品包裝節約資源#65380;使用后易于回收#65380;易于自然分解#65380;不污染環境#65380;保護環境資源和消費者健康#65377;其主要的措施有?押以立法形式規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裝材料(如立法禁止使用含有鉛#65380;汞和鎘等成分的包裝材料)#65380;建立存儲返回制度(如丹麥要求所有進口的啤酒#65380;礦泉水和軟性飲料一律使用可以再裝的容器,否則禁止進口)#65380;按使用再循環的包裝材料多少,給予稅收優惠或處罰等措施#65377;如德國的《德國包裝廢棄物處理法令》#65380;日本的《回收條例》和《廢棄物清理條件修正案》等#65377;
(五)綠色補貼制度
《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穴簡稱SCM?雪第5條第2款?穴c?雪項規定,成員方為促進現有設施適應法律或法規規定的新的環境要求而向公司提供的補貼,只要這種補貼符合一定條件,應屬于不可申訴補貼#65377;這實際上是允許成員在一定條件下實行綠色補貼制度#65377;
在國際貿易中,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65377;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企業自身無力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高昂費用,政府為此有時會給企業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一定的補貼,發達國家往往以補貼違反WTO的有關規定為由,對發展中國家實施反補貼,從而限制其產品進口,這也構成了綠色壁壘的一部分#65377;
(六)衛生檢疫制度
《衛生與動植物檢疫措施的協議》(簡稱SPS)中規定,不應阻止各成員方為保護人類#65380;動植物生命的健康而采取或實施的以科學原則為基礎的環境衛生或植物衛生措施#65377;但是這些措施的實施方式不得構成在情形相同的成員之間進行任意或不合理的手段,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65377;在國際貿易中,海關將超過環境衛生#65380;尤其是超過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物品予以退貨#65377;WTO也要求使用國際標準,只要不超過環保的目標,允許各國有較高的自由度#65377;
目前,發達國家所實施的各種檢驗檢疫措施極為嚴格,且煩瑣復雜#65377;他們對食品的安全衛生指標十分敏感尤其對農藥殘留#65380;放射性殘留#65380;重金屬含量的要求日趨嚴格#65377;發達國家借口保護本國人民和動植物生命健康往往采用高于國際標準的本國標準,特別是對食品含量的要求十分嚴格,僅日本對進口大米就有47項農藥殘留量檢測標準#65377;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重要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我們應當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以適應綠色貿易對我們的挑戰#65377;
參考文獻:
[1] 莊曉春.論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制度[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2,(2).
[2] 吳凡.淺析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壁壘及我國應對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6,(2).
[3] 張宗申.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壁壘簡析[J].唐山學院報,2004,(12).
[4] 韋斌.綠色壁壘與我國企業的國際貿易問題研究[J].國際經貿,2006,(1).
[5] 陳柳欽.論國際貿易環境壁壘與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J].渤海經濟瞭望,2005,(4).
[責任編輯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