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和全面的論述。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指道路,又是指理論體系,是我們要永遠高舉的偉大旗幟。報告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一、旗幟與道路
回顧1978年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每當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黨總是鮮明地舉起自己的旗幟帶領人民朝著正確的方向堅定向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內外都有人指責我們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是砍旗、是非毛化。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指出,毛澤東晚年的錯誤要糾正,毛澤東思想旗幟不僅今天,而且今后我們都要高舉。世紀之交,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向世界宣示: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七大,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鮮明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我們黨之所以如此重視高舉旗幟,是因為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義時期就指出的,“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
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就是不斷建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就是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就是黨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標的集中表達。黨的十七大報告用3個“我們要永遠銘記”來表述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探索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作出的貢獻。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做了艱辛探索,為后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寶貴經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們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繼續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二、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那么科學社會主義又有哪些基本原則呢?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他們是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才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這對矛盾中只有社會化大生產才能貫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他們從社會化大生產提出的客觀要求出發經過縝密論證,得出社會主義最終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即“兩個必然”的結論。由此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由此出發,揭示了未來社會的一般特征。由此出發,指出了社會主義在不同國情的國家實現形式的差異性,并且把社會主義看作是一個充滿辯證運動的經常變化和改革的有機整體等,這些都屬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的理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就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指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完全可以這么說,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是堅持老祖宗不能丟。正因為如此,我們說科學社會主義與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而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是因為真正的共產黨人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雖然這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還沒有完結,但是這個理論體系確實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基礎上偉大的理論創新。而且這個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那么它“特”在哪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扎根于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這是我們付出代價才得到的來之不易的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生產力不發達階段,這就決定了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因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我們必須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問題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它決定了我國社會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是配置資源整合生產要素的主要途徑或手段。經過對社會主義不斷再認識,我們形成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認識,在實踐中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十四大以來我們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十六大提出再用10年時間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要求生產和交換主體多元化,經濟運行法制化。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們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市場經濟要求經濟運行有效、有序、公平。這就要求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從三位一體擴為四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且寫入十七大報告和黨章,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對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與拓展是在不斷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四化的目標,到十一屆四中全會認為我國現代化并不以四化為限,還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從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到十三大形成的三位一體的奮斗目標,直至今天我們提出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些都充分證明我們黨高度重視并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從而實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上的與時俱進。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這些戰略思想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既缺一不可,又要協調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發展全面進步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這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切實抓好黨的自身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首先,這是由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決定了我們不會去侵略他國,不會對外擴張。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向全世界宣示:我們是馬列主義者,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一百年、一萬年,我們也不會去侵略別人。鄧小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括為“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江澤民指出,在世界文明多樣性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應和平共處相互借鑒。胡錦濤把半個世紀來中國走過的道路概括為和平發展的道路。其次,這是我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努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決不爭霸、決不稱霸、決不當頭、決不當附庸。我們主張要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始終致力于共同推進和諧世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