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社會是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生存空間,它與現實社會一道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要在和諧社會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社會。以技術為支撐、以誠信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通過制度和諧、利益和諧,實現和諧利益,最終達到安全、發展、公平、民主、文明和法治的和諧家園。
關鍵詞:和諧網絡社會;技術;誠信;法治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12-0035-04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隨著信息技術的到來,網絡正以無比迅猛的態勢充斥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網絡和人等各要素組成的網絡社會完全符合馬克思關于社會的定義。“從社會發展來看,傳統現實社會中的人全部或大部分將成為基于互聯網架構的電腦網絡空間的網絡社會的成員,由此構成了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網絡社會,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彼此互補、完善,推動人類不斷進步。”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社會中存在著更多不和諧的現象,大量的網絡犯罪、網絡黑客和病毒、網絡污染、網絡侵權、網絡沉溺、信息霸權、文化沖突、數字鴻溝、人際關系淡漠在網絡社會中相繼發生。在大力倡導建設和諧社會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和諧網絡社會的建構。建設和諧網絡社會的戰略構想,應抓住契機針對網絡的具體發展情況,以技術為支撐、以誠信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促使網絡社會從不和諧走向和諧、從利益和諧走向和諧利益。
一、技術、誠信、法治——和諧網絡社會的三元基礎
和諧網絡社會的發展需要文化、主體行為、社會關系、法律等多種因素的參與,而技術、誠信和法治制度是和諧網絡社會的基礎要素,它們之間需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我們提出網絡技術、誠信和法治制度是和諧網絡社會的三元基礎,主要是從網絡這個特殊的載體來談的。
從全球范圍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全世界的經濟已然成為全球互賴,在易變不定的幾何形式系統中,引入了經濟、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新形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當然,這里所指的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與有關學者根據馬克思的這段話所提出的技術決定論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技術帶給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網絡世界中。和諧網絡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既需要不斷地吸納外來資源,也會不斷地向外輻射,如何在發展中吸納精華、去粗取精尤為關鍵。而在這個吸納與去除的過程中,技術發揮著重要的指導和支撐作用。和諧網絡社會除了是一個發展、公平、民主、文明和法治的社會外,筆者認為,安全也應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技術的進步,在計算機網絡社會中,每天都有大量危害社會安全的犯罪行為出現,比如襲擊網站、在線傳播計算機病毒、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各種經濟犯罪行為,等等,這些都對網絡社會乃至現實社會的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光靠誠信和法治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重視技術的作用,用技術壁壘維護網絡的安全,為營造一個發展、民主、文明和法治的和諧網絡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誠信體現在網絡社會應該是一種對傳統信用文化和倫理道德規范的追求。信用文化是人們對誠信和契約的一種普遍、自覺遵守狀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信用強調個人操守和自律,更多的是一種道德要求。現代文明條件下,信用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體現了平等、自由與正當權利的治制精神。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不和諧音符,既有傳統倫理信用失靈的原因,又有契約信用缺失的原因。“網絡社會交往作為人類社會活動在網絡世界的延伸,其本質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日常社會交往中的誠信原則也應當適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成為網絡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由于網絡社會的相對虛擬性,一些誠信缺失現象更是比比皆是,主要表現為身份欺騙、惡意侵犯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網絡謠言與誹謗以及網絡詐騙。要維持一種穩定的、發展的、可持續的和諧網絡社會,誠信原則應發揮基礎作用,靠網民的內心信念維系,具體表現為一種自律。
良好的社會秩序是和諧網絡社會建構的重要條件,除了發揮技術的指導作用和誠信的基礎作用外,法治制度是和諧網絡社會形成的最終保障。沒有良好的制度就沒有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沒有良好的制度就沒有和諧社會的產生。這里的法治制度是法治社會中的法律制度,既具有傳統法律制度的共同屬性,如公平、正義等,還具有和諧、可持續、綠色等價值屬性。與誠信作用于人內心相反,法治制度從人們的外部行為等方面著手,保障網絡社會和諧的形成。洛克曾經說過,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而是維護和擴大自由,在這樣的法律下,一個人的行為不受其他人專斷意志的支配,而是能夠自由地遵循他自由的意志。法律維護社會的秩序,保護公民的權利,它在任何方面都應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的權威。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實現有賴于社會對法治權威的尊重,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公眾對法律的信仰。因此,誠信應與法治得到良好的互動,當然還要配合技術的支撐作用,尋求彼此之間的內在協調,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行為和諧——網絡社會和諧的微觀基礎
行為和諧主要針對網絡社會的主體而言,是對和諧網絡社會主體的一種行為要求。網絡社會主體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國家管理主體、社會中間層主體、網絡社會活動主體。國家管理主體是網絡社會運行中的主導性主體,一般依據憲法和行政法成立。隨著現代網絡社會的飛速發展,網絡社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在現有架構下無法解決,于是就產生了二次“社會契約”的締結,將原先讓渡給政府(或國家)的一部分權力和保留在個人手中的一部分權利,讓渡給中間層,產生了一種動態平衡,有利于現代網絡社會秩序的形成,同時,這種社會中間層組織的發達也是信用社會的重要標志。網絡社會活動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和個人,是網絡社會最基礎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的直接參與者,具有獨立性和平等性。網絡社會主體之間的和諧行為和各主體內部的行為共同構成了整個和諧網絡社會的行為體系。
(一)規范國家管理主體行為,維護其在網絡社會的主導地位
國家管理主體是進行社會活動的實體組織,包括政府和各行政部門,他們在社會活動中主要起著管理性、領導性的主導作用。在網絡社會中,國家管理主體仍然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他們的職權主要是一種以間接調整為主的單向性、層次性、隸屬性的管理權。權力行使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能很好的管理網絡社會事務,另一方面,如果行使不當,對網絡社會的危害,尤其是對網絡文化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因而,有效規范國家管理主體的行為,對和諧網絡社會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數字化社會的創新,需要國家管理主體具有新的行為模式,傳統的控制型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效率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價值取向,從本質上說,網絡技術是人類追求效率的結果,因此,對于國家管理主體而言,他們利用技術的要求更迫切。在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國家管理主體還要將傳統的信用文化和法治制度相結合,在技術、誠信和法治的良性互動中,維護其在網絡社會的主導作用。
(二)促進社會中間層組織的形成,把握其在網絡社會的基礎地位
社會契約論認為,人類曾經生活在一種沒有法律和政府的自然狀態之中,生命、自由與財產等自然權利是天賦的,人們的活動受理性的自然法支配,彼此相互為敵。這種自然狀態由于缺少一個公正的、強有力的裁判者而有諸多不便,于是,人們通過訂立契約,將部分自然權利讓渡給社會,從而產生了國家或政府,政府-市場的社會二元結構逐步形成。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市場的缺陷日漸顯現,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政府開始全面干預市場,其弊端也隨之而來。國家一市場二元框架的社會結構再次發生改變,介于國家與市場之間的社會中間層組織開始產生。“社會中間層主體是指獨立于國家經濟管理主體與市場活動主體,為政府干預市場,市場影響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相互聯系起中介作用。”具有中介性、公益性、民間性和專業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自律型和中介服務型組織。在網絡社會中,我們也應該重視這樣一些民間組織的作用,對網絡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違反道德原則的行為進行很好的監督。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規范網絡信息管理方面都十分重視發揮民間組織,尤其是行業組織的作用,在網絡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規范網絡行為特有的協議、規則、規范和禮儀等。在這方面可以參照韓國、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當然,這樣的民間組織在技術方面的要求相對于其他主體也更加嚴格,與此同時,對這些組織自身信用的維護也是關鍵。因此,要大力發揮誠信和法治制度的作用,使這些組織更加完善。
(三)規范網絡社會活動主體行為,發揮其在網絡社會的主體作用
用戶是網絡社會中最大的主體,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也和現實空間里承擔的責任相類似,因而有效規范網絡用戶的行為是當前法律規制的重點。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可以通過普法教育、維持司法權威等方式,重要的一點,是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無論在現實社會中,還是虛擬社會的互聯網上,侵害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及社會組織的名譽權、名稱權等人格權的行為,侵權人都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網絡用戶在網上制作、復制、發布傳播的信息、言論,造成對他人人格權的侵害,也要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法律要求建立BBS用戶登記制度,顯然是為了便于確定BBS信息提供者,從而在必要時追究法律責任。應該注意的是,有些網民心存僥幸,認為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中,一個人可以集多種身份于一身,并可以在瞬間完成多種角色的轉換,因而在聊天室等網上空間可以肆意發表任何言論而不必擔心法律的制裁。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盡管在聊天室可以用多個化名,但是IP地址是唯一的,通過追蹤網址是能夠找到違法者,給予其應有的制裁。當然,光有法律的強制作用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在全社會開展網絡行為規范和網絡責任教育,形成道德、信用自律。
三、制度和諧——網絡社會和諧的最終歸宿
“良好的制度、利益共享的規則與原則,可以有效地引導人們最佳地運用其智識從而有效地引導有益于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完美的理論需要實踐檢驗,和諧社會需要制度支撐,制度是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則,和諧的網絡社會需要和諧的制度架構。
(一)提升網絡道德,健全網絡道德培育機制
網絡道德問題是社會道德問題在網絡社會的具體體現。可以說,網絡用戶在現實社會具有什么樣的道德素質,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也會有什么樣的道德品質體現。善的社會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質支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欲望不斷得到滿足,人們的道德也隨著物質欲的擴張而扭曲,出現了一些有違道德的現象。撲朔迷離的網絡社會,由于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道德約束比現實社會要弱,一些違反道德規范的現象更是猖獗。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很難在網絡社會適用,只有將其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度,體現出一種“慎獨”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更有效地規范網絡個體的行為。
(二)加強信用建設,建立信用文化動力機制
和諧的網絡社會、良好的社會秩序都要以誠信為基礎,彼此信任對方,給人以好的預期。網絡社會是一個“陌生型”的社會,在商業領域,交易一方對另一方的了解非常有限,許多交易活動是在不認識的人之間進行的,這就給和諧建設提出了挑戰。首先,應該從信用文化著手,培養人們的信用心理和信用意識。這就需要加大信用教育,提高人們的信用道德素質。其次,大力弘揚我國傳統的“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并且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誠實合作的網絡社會秩序。最后,信用建設不僅包括信用意識的培育,還包括信用制度的建立。因此,應從個人信用、企業信譽、社會中間層信用、政府權威等方面建立多層次的立體信用維護體系。
(三)加強國際合作,完善國際合作機制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國家處于更加復雜的格局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也相應地縮小,人們以往認識的處于“自然狀態”的國家越來越在社會連帶作用下顯得溫和。在這樣的時候,國際社會的規則、制度和價值顯得作用突出,它們不僅僅能夠限制和改變人們的行為,而且能夠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一些境外惡意網站的侵襲事件,對我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某些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實施“文化霸權主義”的行徑也令人發指。在這一系列狀況面前,加強國際間的友好合作、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勢在必行。對于來自外部環境的機遇和挑戰要全面分析和妥善應對,堅持平等互利、共贏共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積極化解不利因素,努力變挑戰為機遇。因此,只有強調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技術上、法律上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改善環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最終實現和諧網絡社會的目標。
(四)重視網絡糾紛,培育多元化網絡糾紛解決機制
社會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矛盾糾紛也因此紛繁各異,必須有科學的、法治化的方式方法加以解決。我們應把社會問題作為法律問題來解決,而不是相反,這樣才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技術的發展使社會糾紛呈現出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態勢,網絡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使得社會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呈一種上升的狀況。如何解決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無疑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難事。西方各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提倡糾紛解決的非訴訟方式。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只是在不同的國家,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而已。隨著網絡社會各種新型糾紛的出現,我國也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培育一種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五)促進社會實質公平,建立利益協調機制
英國思想家霍布斯曾經明確指出:“在所有的推論中,把行為者的情形說明得最清楚的莫過于行為的利益。”利益問題,特別是利益矛盾和沖突及協調問題是文明社會的制度焦點,是人類設立制度的原點問題。可以看出,網絡社會出現的一些不法行為,包括網絡犯罪、網絡黑客和病毒、網絡污染、網絡侵權等都是圍繞著利益實施的。因此,構建一套協調利益關系的機制是實現和諧網絡社會的重要途徑。“沖突產生后通過利益協調機制可以將懸殊的利益分配予以整合調整,在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法律政策、開展實際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同時,我們應通過法律制度安排重組利益關系,調整利益分配格局,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層面群眾的利益,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公平感,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只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利益協調機制,網絡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的和諧。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