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民培育是新農村建設中一道緊迫而嚴峻的課題,要重新認識培育新型農民的實現途徑,建立新型農民培育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民;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12-0063-03
一、培育新型農民的實現途徑
“十五”以來,各地大力推進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工程,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成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是多頭管理與無人負責并存。目前農民培訓的組織者,主要是政府各職能系統,條條上職能交叉,力量分散,缺少“統”的功能。有的培訓班針對性不強,培訓教材、培訓方式比較陳舊,脫離實際,甚至流于形式;二是城市教育資源富余與農民供給不足并存。目前農民培訓的承擔者,主要是縣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村職業學校、農技推廣學校和各類培訓中心等。他們承擔了農民培訓的大量任務,但往往由于自身運轉困難、人才資源不足,影響了培訓層次和培訓質量。而城市的高職院校由于服務面向、辦學機制上的問題,還沒有更多地承擔這方面的責任;三是政府投入偏少與資金使用效率偏低并存。根據江蘇省財政廳的數據,2006年省級專項用于農民培訓的經費預算為2億元,地方財政也有~定的配套投入。總體上來說,農民培訓資金供給不足,對于社會資金投入引導力度不強。有些培訓機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與農民“少花錢、多得益”的愿望不相合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四是學歷證書導向與農村從業資格證書制度缺失并存。
上述情況表明:加強現代農民培訓體系的建設,拓展新型農民培育的實現途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互動、整體推進”的新格局。
1、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主導作用。發展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是縣、鄉政府的基本職責。雖然近年來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經濟薄弱和貧困地區仍處于低水平運行。要重點解決政府投入不足、設施建設滯后和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同樣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市場意識、效益意識、競爭意識有所增強,但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凸現,部分農民在思想上出現混亂和迷茫,“黃、賭、毒”和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悄然滋長,政府有責任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組織文化工作者下鄉,鼓勵興辦文化產業,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新文化動力。加強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政府同樣負有重大職責,因此,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農民三者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2、進一步完善農業職業教育的多元化供給體系。西方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有一條共同經驗,都有一個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農業教育體系。美國通過立法,為農學院或農林類大學贈送公有土地,賦予高校研究、培訓、推廣農業技術的職能,建立了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推廣“雙元制”。他們在中學階段就分別設有實科中學和專業高中,各類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不同層次的高等農業教育學校,分別培養農學博士、農業工程師或農業技術員;加拿大實行嚴格的“綠證”制度,獲得一級綠色證書的可成為行業技術人員,獲得二級證書的可擔任行業部門的生產主管,三級綠色證書的獲得者才能擔任生產部門的經理。他們的經驗給我們的啟迪是:把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民技術培訓有機結合起來,面向農村一線,培養現代農業所需要的高、中、低各類人才,這是一條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
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健全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江蘇除本科大學設有農林、畜牧、水利等學科外,省農林系統建立了8所農校,其中5所先后升格為高等職業學院;縣級還有一批農廣校和職業學校。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完善這一體系,一是要端正農業高職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辦學方向。說到底,就是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各類人才需求,培養能夠成為新型農民中“塔身型”群體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對于農民在職進修和培訓,高職院校同樣應承擔相當的責任,這方面美國社區學院值得借鑒。華盛頓州海藍學院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屬于在職進修,可以是脫產學習,也可以是邊工作、邊學習,實行靈活的學分制,其好處是把職業需要與職業教育緊密地融合為一體。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民教育和培訓要求,不斷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二是調整農村教育結構,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以升學為主導的金字塔型教育結構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即使在高校擴招的條件下。江蘇農村每年仍有十余萬學生高考落榜,成為新一代有文化、無技術的農民。參照德國“雙元制”教育的經驗,把職業教育適當提前,對一部分已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分流進人中等職業教育,并構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立交橋”。2007年下半年,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將安排大約82億元用于中職學校助學金,占政府助學金總數50%以上,說明國家對中職教育是鼓勵和扶持的。尤其要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議適時實行農村三年制義務職業教育;三是積極推行以綠色證書為主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和從業資格準入制度。綠色證書是農民從事某項農業技術工作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要求,經當地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認可的從業資格憑證。除農業技術、農機技術、農用水利技術、畜牧獸醫技術等培訓要推行綠色證書外,對于國土規劃管理、村鎮建設和生態保護、乃至鄉村醫生等各專業技術崗位的從業人員,都要實行資格準入制度。農業企業家、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等也要逐步進行職業資格認證。
3、加快構建城鄉各類人才建功立業的創業平臺。建國以來,我國農業院校培養了130萬大中專畢業生,目前僅有4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真正在農業第一線的不足15萬人,平均每個鄉鎮只有0.6名技術員,每萬畝耕地只有2名技術員,每7000頭牲畜只有1名技術員。從農村勞動力流向來看,全國進入城鎮的農民工已達到1.6億人以上;揚州“百村調查”表明,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例僅占24.9%,其素質結構又比較低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同時也提出了如何改善和優化農民結構的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不僅要減少農民,更要提高農民素質。既要把農民從狹小的土地上解放出來,鼓勵“孔雀東南飛”;又要扭轉人才逆向流動的局面,為城鄉各類人才和回鄉農民構建“鳳還巢”的創業平臺。農民的創業平臺離不開農業產業和資源開發項目,推進高效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和農村服務社會化勢在必行。在經濟發達的蘇南和蘇中部分地區,應率先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快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向集約型農業轉化。特別是引導具有先進發展理念、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并且有現代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城鄉企業家投身到現代農業建設之中。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動員和組織機關公務員、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中小學教師和醫護人員到農村建功立業,這是統籌城鄉發展、城市支持農村的必要舉措。
二、建立培育新型農民的保障機制
1、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支持力度。2002年,全社會5800多個億的教育投資中,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所占比例僅達23%。同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鄉鎮負擔78%左右,縣財政負擔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僅負擔2%,而縣鄉兩級負擔中的87%基本來自農民。國家實行的減免農業稅和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學雜費的政策,有效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但隨之而來的是縣、鄉的財政壓力有所加大,一部分貧困地區不堪重負。有專家建議,“十一五”期間中央和省級應在每年新增的教育投入總量中,拿出至少一半左右的資金用于農村義務教育,或者在確保教育投入原有渠道增長的前提下,在每年新增的財政收入總量中,拿出10%的資金專門投入農村義務教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調整財政收支結構,降低過高的行政公務費比例(2004年高達26%),重點應向由各級政府負擔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傾斜。
2、切實強化農村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新農村建設要求政府轉變職能,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鄉鎮一級的職能既有“越位”,更有“缺位”。農村干部的兩大難題,一是抓“結扎”。二是催“上繳”。取消農業稅之后,有些鄉鎮干部除了抓計劃生育、社會治安、招商引資之外,感到無事可干了,產生了失落感。強化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重點要強化包括提供義務教育、農民培訓、社會保障、供水供電、生態環境建設等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實現從單一的“基層管理者”向“公共服務者”的角色轉換。與此同時,鄉村社區民主建設也要進一步加強,尊重農民的政治、經濟和教育、文化需求,暢通農民訴求表達渠道,建立社區公共產品民主決策程序,加強對農村公共資源使用的民主監督。這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同時也為新型農民的培育和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土壤。
3、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源于歷史、政治和經濟的深刻背景,在一個特定時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其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客觀上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制度性障礙。城鄉差別的拉大、人才的逆向流動、農村義務教育的薄弱,農民素質整體提高的難度,幾乎都與這種二元結構的制度安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批農民涌入城市,成了新一代產業工人,對于傳統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波;從體制上統籌城鄉發展,這個問題不可回避。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先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試點,逐步向面上推開,以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