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車背車”引起的索賠官司。法院認定,車主達成的“車背車”協議為無效協議,雙方分擔由此產生的損失。此案暴露出的交通安全隱患,值得司機朋友們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門高度重視?!败嚤耻嚒卑l生特大交通事故
家住河南省西峽縣的袁文智和馬林,都是個體運輸戶。兩人經營的車輛均是東風牌半掛車,且兩人的車輛均系分期付款方式購買,出賣方保留所有權。袁文智的車所有權方為河南省鎮平縣二運公司,馬林的車輛所有權為河南中原物流有限公司南陽分公司(以下簡稱物流公司)保留。
2006年6月4日,馬林與袁文智的司機張安、宋偉,將貨物運送至陜西省勉縣后,在返回時無貨物可運。于是三人口頭約定,在空車返回途中,由馬林駕駛自己的車,裝載袁文智的車(俗稱“車背車”)運往陜西寶雞市,途中的油料費及過路費各負擔一半。
然而,第二天凌晨,一場意外發生了。凌晨2時許,當馬林駕車“背”著袁文智的貨車,行至姜眉線83KH+300H處時,超速疲勞駕駛的馬林致使車輛失控,翻入河灘,張安當場死亡,宋偉受傷,兩輛東風車嚴重損壞。經陜西省太白縣交警大隊認定,馬林因超速疲勞駕駛,造成事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
事故發生后,袁文智把東風車從太白縣運回西峽,支出吊車費1400元,運輸費6300元。2006年6月26日,經西峽縣價格認證中心對袁文智的東風半掛車損失進行估價鑒定,確認該車損失價值為40300元,鑒定費600元。
遭受損失的袁文智認為,根據自己雇用的司機與馬林之間達成的“車背車”口頭協議,雙方形成了運輸合同關系,馬林有義務將自己的車輛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但因馬林的過錯行為,導致自己車輛受損并造成其他損失,馬林應依法予以賠償。于是,在多次向馬林索賠無果的情況下,袁文智決定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
狀告背車者賠償損失
2006年8月23日,袁文智一紙訴狀將馬林和車輛所有權方物流公司起訴到西峽縣人民法院,要求馬林及物流公司賠償其損失5。5萬余元。
馬林接到訴狀后辯稱:因原告袁文智的車輛系分期付款,賣方保留所有權,故袁文智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而且自己的車輛同樣屬于分期付款,賣方保留所有權,所有權人系物流公司,自己不應作為被告。
第二被告物流公司也辯稱,袁文智無原告主體資格,自己公司與原告之間無合同關系,故不應承擔責任。
西峽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袁文智的司機張某與被告馬林,于2006年6月4日在陜西省勉縣訂立的“車背車”口頭協議,目的是節省燃料費、逃避公路收費,不僅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存在著交通事故隱患,而且損害了國家利益,該協議應屬無效協議。在協議履行中,發生車毀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在此賠償糾紛中,原、被告雙方均有過錯,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被告馬林違規駕駛,有主要過錯,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袁文智在訂立協議、履行協議過程中也有過錯,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原告訴稱本案屬運輸合同糾紛,由于雙方訂立的口頭協議不符合運輸合同的特征,本院不予采信。關于原告的主體資格問題,出賣人保留車輛所有權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收取價金。雖然《民法通則》規定財產所有權人,有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分期付款車輛買賣中,出賣人所保留的所有權是名義上的所有權,而占有、使用、收益人都是購買人。因此,在事故發生時,袁文智雖不是車輛所有人,但實際占有、使用、收益的是袁文智,其主張相關權利并無不當。同樣道理,被告馬林也是適格的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購車,出賣方在購買方付清全部車款前保留車輛所有權的,當購買方以自己的名義與他人訂立貨物運輸合同并使用該車運輸時,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出賣方不承擔民事責任。因此,被告物流公司不應承擔責任。
2007年元月,西峽縣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
一、原告袁文智與被告馬林于2006年6月4日訂立的“車背車”協議無效。
二、被告馬林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原告袁文智損失3.916萬元(60%的責任)。
三、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保全費2730元,原告負擔1100元,被告負擔1630元。
終審判決兩車主各擔部分責任
一審宣判后,被告馬林不服,向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主要上訴理由是:袁文智起訴的主體資格不適格,他不是車主,應由原車主行使。原判認定事實不清,“背車”的路途費用分文未付,且在這次意外事故中,上訴人實際損失近10萬元之多,原審沒有考慮到此行為屬義務幫工之舉,判令讓上訴人承擔被上訴人車損的60%,顯失公平,請求撤銷原判,依法改判。
被上訴人袁文智則辯稱:我方訴訟主體資格適格,在訴訟中我方將購車款付清,現該車已過戶在我方名下,答辯人具有本案起訴主體資格。原審認定答辯人也存在過錯,答辯人對此不能接受。在此事故中,答辯人沒有過錯,法律法規沒有規定不允許汽車運輸汽車,實踐中車背車、車運車非常常見,讓答辯人承擔40%的責任也有意見。但一審判決后,答辯人考慮到上訴人也有損失,從息事寧人方面考慮,沒有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南陽中院終審認為,袁文智與馬林達成的“車背車”口頭協議,是為了逃避公路交通收費,損害國家利益,且在運輸途中,車輛超高運輸,存在安全交通事故隱患。故該協議為無效協議,對此雙方均有過錯,造成的經濟損失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該事故因馬林違章駕駛負該事故的全部責任,對此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袁文智在約定“車背車”協議中有過錯,應承擔次要的民事責任。原判認定賠償數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責任劃分適當,判決正確,本院予以確認。上訴人馬林上訴稱,原告主體不適合和賠償不公的理由,經查袁文智在糾紛發生中系購買他人分期付款車輛,現車款已清,產權手續已變更,袁文智訴訟主體適合。關于運輸費用問題,雙方認可自起運至發生事故,車輛行駛100余公里,運費沒有實際發生,而且在劃分責任和賠償數額的確定中已予以考慮,故上訴人認為判決不公的理由不足,本院不予采納。
2007年7月26日,南陽中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訴訟費2160元,由上訴人馬林負擔。法官說法:
“車背車”是一種違法行為
據了解,自去年以來,“車背車”這一現象呈逐漸增多的趨勢。主要原因是配貨渠道不暢,出去拉貨的車很難拉到回貨,而油價上漲,路費上調,空車返回無疑增加了支出。于是,車主們想出了“車背車”的高招。原本兩輛車要繳兩份過路費,燒兩份油,而現在只有一輛車的消耗,既降低了成本,又減少了尾氣排放,減輕了環境污染。而且,這還省去了找回貨的麻煩,節省了時間。同時,司機也得到了休息,降低了因疲勞駕駛而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因此,有人認為這種“車背車”的方法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并不違法,值得提倡。
本案二審審判長、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張海波認為:從法律上來考量,這種“車背車”并非像某些司機認為的那樣不違法,而是一種違法行為,也存在著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
首先,“車背車”有損國家利益?!败嚤耻嚒钡男袨槭莾奢v運輸車輛的司機或車主,協商合作的一種變相逃費方式。明明兩輛車行駛,卻只繳納一輛車的通行費,違反了國家“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損害了國家稅收利益。
其次,“車背車”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的相關強制性規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機動車載物應當符合核定的載質量,嚴禁超載;載物的長、寬、高不得違反裝載要求,不得遺撒、飄散載運物?!薄兜缆方煌ò踩▽嵤l例》第五十四條規定:“機動車載物不得超過機動車行駛證上核定的載重量,裝載長度、寬度不得超出車廂。”而“車背車”存在著超長、超寬、超高的交通違法現象,嚴重違反了限高、限寬、限長的行駛標準。
再次,“車背車”存在重大的交通安全隱患?!败嚤耻嚒钡膬奢v車之間通常只是用鋼絲繩捆綁來固定,而普通鋼絲繩是不可能固定十幾噸的被背車輛的,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被背車輛很容易從下面車輛的頂部飛出去,駕駛員很難逃生。同時,這種車輛在道路上行駛轉彎時,會占用一個半的車道,嚴重影響了后方車輛通行。如果遇到山區道路急彎坡陡,更是隱患重重,特別是夜間視線不好時,極易造成車輛追尾的交通事故。另外,由于兩輛車上的駕駛人和隨車人員不可能都坐在底車里,因此在被背的車上往往還坐著人,一旦發生翻車事故,被背車里坐的人沒有任何保護,后果將不堪設想。本案發生的一死一傷兩車被損的特大交通事故,就很典型,發人深省,切不能因貪圖小便宜而釀成不可彌補的大禍。
因此,“車背車”因其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損害了國家利益,又存在重大交通安全隱患,應屬違法行為。公路、交通等有關部門應加大專項治理力度,防止這種違法現象愈演愈烈。同時,對于“車背車”而引發的交通事故,人民法院要嚴格按照《民法通則》等法律規定,認定“車背車”協議無效,根據各自的過錯判令雙方承擔相應的責任,促使其吸取教訓,警示他人。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