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令筆者尊敬的知名人士與美國哈珀·柯林斯旗下的一家出版社簽署了圖書出版合同。看了這個合同,筆者有幾點感受急不可耐地要談出來——憋在肚子里實在不舒服。
這個合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全面。整個合同長達14頁,分為23條,67款。要說類似篇幅的合同也見過,可是如此之長且沒有一條是“擺設”的合同,還是第一次見到。就拿著作權使用費的支付來說分得極為細致,其中有精裝本和平裝本、大眾市場版平裝本、電子書、視聽圖書以及預付款、推廣用書、破損圖書著作權使用費的計算,大概有十幾條規定。在中國,其詳盡程度能夠與之媲美的出版合同,筆者還沒有發現。
這個合同涉及的兩個作者一個是上面說的那位令人尊敬的人士,另一個是美國的知名人士。從一般道理上講,作者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可是細想起來又不一定,畢竟兩個人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也許合同這樣簽署對美國作者影響不大,卻對中國作者影響就很明顯——合同畢竟是根據美國法律制訂的。舉個例子來說,合同中只有合同的起草日期和簽署日期,合同生效以簽署日期為準。可是合同中卻沒有失效日期,也沒有年限一類的說法。換句話說,這個合同永遠有效。從現在來看,還看不出什么問題,可是人的想法是在變的,也許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有了新的想法,可是合同卻成了永遠擺脫不掉的緊箍咒。筆者就這個問題請教對美國法律比較熟悉的人士,對方回答說,合同沒有截止日期是美國出版社的習慣做法。但筆者認為,合同中不標明有效期對作者來說利少弊多,到時候可就是個麻煩事情。
其實,國內作者在簽署這個合同的時候,一定是看過的,至少是看過漢譯本的。然而,僅僅看過譯本是無濟于事的。有時候,外行的譯者翻譯出來的東西,張冠李戴。有一次,筆者就發現有譯者將英語中的Royalties譯成“利潤”,這肯定會誤導合同的審閱者。這個詞翻譯成漢語通常叫做“版稅”,筆者管它叫“著作權使用費”。僅僅精通英語的人是不會明白這一點的。那么精通英語的同時精通法律不就行了嗎?沒那么簡單。筆者就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有個作者要跟海外簽署著作權授權使用合同。她對給她的合同有些不放心,特地請了一位剛從英國回來的法學碩士來看合同。這位碩士看了好多天,僅僅提出了一些措辭上的問題,比如Proprietor,在英語里是“anowner of a business”,但是它卻經常用在著作權合同之中,表示“著作權持有者”的意思。法學碩士對此無法理解。所以說,要想給出版合同把關,不僅要懂得合同制訂的語言,還要懂得相關法律、出版規矩,這還不夠,還要熟悉著作權買賣的過程,最好是親自做過著作權買賣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看出合同的門道,才能幫助委托人趨利避害,最后簽署一個公平合理的合同。
寫到這里,筆者想起了《中國青年報》報道過的一件事。國內工程管理資深專家、天津大學工程管理學院何伯森教授在中信建設國華公司的一次員工內部培訓講座中說:“中國對外工程承包人才一條腿很粗,一條腿很細。”據他介紹,有一個公司的經理給客戶寫了一個文件,就是因為少寫了一句話,結果其所在的公司少賺了30萬美元。他進一步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石油在科威特承包一個輸油管道工程的時候,由于缺乏管理人才,中石油雇了60名外國人搞管理,為此中石油給他們的月薪是6000到1.2萬美元。每個月中石油在這方面的花費就有50萬美元。這樣一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管理水平就十分有限,原因是我們十分缺乏高水平的項目管理和各方面的國際工程管理人才。何教授特別指出,合同管理專家和索賠專家在我們這里就更是稀缺。
其實,著作權使用合同與對外工程承包合同是一樣的。可是前者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就是因為當事人一方絕大多數是自然人,而且合同標的也不高,一般也就幾千美元,上萬美元的鳳毛麟角。這也正是著作權合同不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原因。筆者就遇到過幾個暢銷書作家,他們簽署出版合同的時候沒有專門人員給他們把關,結果最后雙方不得不分道揚鑣。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隨著出版業的發展,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著作權合同管理專門人員的作用越發重要,越發不可缺少。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出版或著作權經紀機構將會逐步發展起來,而這些機構的最大作用就是使合同更加規范、更加清晰、更加能夠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保證出版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