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中國新聞出版業的六大轉變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聞出版工作進行回顧,指出中國新聞出版業的六大轉變:一、以人為本,工作思路大轉變。二、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大轉變。三、科學發展,增長方式大轉變。四、關注民生,服務意識大轉變。五、面向國際,競爭態勢大轉變。六、依法行政,政府職能大轉變。
吳偉:圖書“走出去”,出版社是主體,政府是推動者
國務院新聞辦三局副局長吳偉在接受《出版廣角》采訪時說,圖書“走出去”當然要以出版社為主體。但是,由于國內市場巨大,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國內出版單位和圖書進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圖書市場的資金投入大、風險高,利潤空間小,內動力普遍不足,對適合國際圖書市場的圖書選題開發、翻譯、制作及版權輸入不足,產量少。同時,中國出版業缺乏懂外語,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市場和規則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高水平的翻譯人才。所以,在圖書“走出去”的起步階段,還需要由政府出面來直接推動,政府部門只是推動者。
冀彩霞:自主創新要處理好本土版與引進版的比例問題
冀彩霞在《書海》撰文說:圖書的自主創新不排斥版權引進。以前有人認為版權引進缺乏自主性,也缺乏創新性,既然是自主創新就要堅持本土版,盡量不引進版權才對。而事實并非如此,引進國外版權,不是為了引進而引進,引進版權,不僅可充實圖書品種,開拓讀者和作者的視野,為本土文化提供新的視角,還對原創作品能產生有力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對出版社來說,通過這種國際交往也打開了眼界,積累了經驗,增強了實力,熟悉了國際出版的經營手段和運作規律,為進一步自主創新打下了基礎。
其次,要鼓勵自版,力求創新。就目前我國出版現狀而言,適當比例的版權引進是有積極作用的,但若不注意引進與自版、輸出的比例,長此以往,將會讓我們失去創新能力甚至失掉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事業。我們必須具備創新的精神,在堅持開拓發展自版的同時吸收引進文化之精華,再從中加以創新。
黎松:數字圖書制作得越像傳統出版物就離互聯網的本質越遠
人民出版社的黎松在《中國圖書商報》發表文章說:無論是把已經出版的圖書轉換成PDF格式放到網上,還是把已出版的期刊做成FLASH格式放到網上,都不能被稱為是數字出版。數字圖書或數字期刊做的越像傳統出版物就離互聯網的本質越遠。因為這種所謂的數字出版物與傳統出版物相比較,它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性,為讀者提供超出傳統出版物的增值服務與個性化的服務,因而肯定不是數字出版物的理想狀態。
張莉莉:學術出版陷入以作者層次作為重要取舍標準的誤區
韶關學院學報副編審張莉莉在《東岳論叢》撰文說:學術作者的層次如是否名人、學歷、職稱的高低等是我國學術出版者衡量作品的出版權重時普遍倚重的標準。在遇到名人名家、學歷、職稱處于高層次的作者的書稿、論文時,出版者往往會首先認可其資質,然后放寬擇稿標準,因人取文。就整體而言,名人名家無疑代表著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如今學術水平和學術道德并不完全對應,急功近利的浮躁學風已影響到學術精英群體,某些名人名家坐不住冷板凳,寫不出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甚至參與鼓噪不良學風,制作出與所獲聲名、學位、職稱遠不相稱的、存有違背學術規范缺陷、甚至有明顯學術硬傷的劣質作品。在這種失常情況下,出版者如果仍然一味慕“名”看“牌”,疏于對名人名家、高學歷、高職稱人群作品的理性審視,則無法保證所有學術產品都具有精良品質。
王關義、孫海寧:出版集團上市面臨的諸多矛盾源于中國出版業的特殊性
北京印刷學院的王關義、孫海寧在《科技與出版》發表文章說:出版集團上市面臨諸多內生矛盾,源頭在于中國出版業宏觀管理目標的特殊性?;诔霭鏄I的雙重屬性特征,決定了這個行業必須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目標,并且社會效益目標應當高于經濟效益目標。而當部分出版集團轉制為企業后,其經濟效益追求不可避免地會有所強化,而一旦實現經營性資產拆分上市后,上市公司就必須按市場規律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宏觀管理目標與出版集團的微觀目標就會產生更大的差距。要正確處理這些內生矛盾,穩妥地推進出版集團上市,建議:1.要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出版業融資政策。應根據傳媒企業上市過程中的內容與經營拆分的現實情況,制定專門的上市政策,在公司管理、財務機制等方面提出一些特殊的規定,并與公司法和證券法相銜接,以有利于上市公司融資和投資者規避風險。
2.著眼企業的長遠發展,出版集團應樹立科學的上市目標。上市只是發展的一個手段,如果現有資金充裕,或者能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低成本擴張,就不一定要爭取上市。要通過上市的某些市場化機制協調好政府與企業、出版與經營的關系。
3.準備上市的出版集團要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適應上市公司的一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