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后附勘誤表,在鉛排時代較為常見。如今的出版業只有在報刊上能見到勘誤內容,圖書勘誤表幾乎絕跡。難道圖書不再需要勘誤?顯然不是。
圖書棄用勘誤表,主要原因在于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排版技術的進步,使得發現差錯后改正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就認為勘誤表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認為勘誤表意味著自我批評,影響了圖書的形象,不利于市場競爭。
事實上,目前全國年出書品種高達22萬種,有的編輯年工作量已達上千萬字,不出差錯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另外,圖書出版的周期越來越短也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周期和差錯率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如果發現差錯,改正起來確實比較容易,但發現全部的差錯卻是那么的困難。勘誤或許可以成為圖書商品保質、升級、提優的最后一道補救措施。這是節約型社會尤其應當提倡的一種做法,因為許多書恰恰是在成書后發現差錯率超標,重點圖書、評獎圖書自然是全部報廢不談,一些教輔圖書用紙量還特別大,統統報廢會浪費驚人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
礙于面子而棄用勘誤表,實際上是對出版社和讀者的雙重不負責任。讓讀者去發現差錯,甚至在讀者指出差錯后考慮成本問題而知錯不改,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書中有錯,誤導不明就里的讀者就更不應該。應當看到一些大報、名刊,對自己出現的差錯敢于亮丑,并未在讀者心目中降低形象,反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勘誤表不是容錯庇護所,只是一種補救措施。容錯是有度的。錯誤太多,勘誤表篇幅過大,自然說明前期工作的粗糙和責任心問題、環節管理和監控問題,這樣的圖書流通于市場,估計不會得到讀者的青睞。勘誤表不是針對重癥差錯病的返魂仙丹,而是為挽回不必要的大面積損失而用,為表明出版者對待差錯的態度和自我警醒而用。
因此,不妨為圖書勘誤表的使用立一些規矩:
1.承認勘誤表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檢查出版社圖書質量時,裝訂在書中或作為插頁的勘誤表中已經改正的差錯可以不計或少計差錯率,允許上市。
2.重印圖書應當在正文中把原來勘誤表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不得保留原勘誤內容重印。
3.在出版社內部管理上,對編校質量的認定仍以成書(不包括勘誤表)為判據。勘誤表是出版社后期責成編輯或委托他人完成的彌補性工作,編輯不可以依賴勘誤表將把關工作后移,把補救當常態。
筆者以為,勘誤表有存在的合理性,一本差錯率不高的圖書通過勘誤不影響正常使用。不像不合格食品,加什么“補丁”都于事無補。合格圖書使用勘誤表以后可以把差錯率進一步降低。承認差錯的現狀,認真研究差錯出現的根源,規范基本工作量和編輯超編的上限,提高編輯業務素養、提高策劃組稿水平、提高來稿質量、加強流程管理,都是降低差錯率的有效途徑。
理論上講,承認勘誤表的合法性以后,勘誤表甚至可以不限篇幅。初版初印,只要出版者愿意,你可以盡管把錯拿出來“曬”,有勘誤的書允許進入市場,讓讀者、市場來選擇。怕的是出版單位沒有這個勇氣。長期以來,還是有不少讀者以為書上講的一般是不會錯的,有錯也會及時改掉,而長期不見勘誤表,也就掩蓋了圖書差錯率實際存在的真實情況——至少有些讀者不會像出版業內人士那么心知肚明。讀后失望之余,再去購買的熱情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本來就不高,如果因為信任度的降低讓本有興趣讀書的消費者到了“不得不讀”(如考試需要)的時候才去買書讀書,這豈不是出版業的悲哀?出版社也確實希望出無差錯的圖書,但進度與質量的矛盾、產量與質量的矛盾不是那么容易處理好,一定范圍內的差錯總是會出現。
從技術角度而言,加一張勘誤表,實在是件簡單不過的事。但是要考慮的是這樣的勘誤表必須和圖書同步一體,不能像現在的報刊那樣追溯更正。報刊有固定的周期和相對穩定的讀者群,更正的有效信息能夠傳輸到讀者,而圖書作為非理性購買商品,不同步的更正信息幾乎沒有意義和價值。因此,勘誤表的編制時機是在成書審讀或讀者試讀之后,批量上市之前。
筆者以為,讓勘誤表重新登場,不是圖書出版的退步,而是出版人和出版物的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