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版權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版權管理部門要著力研究如何把多年的工作系統化,進一步建立健全版權工作六大體系:第一,完善版權法制體系。要適時啟動著作權法的修訂,加快民間文學藝術等有關法規的制定工作。第二,加強政府行政體系。要認真研究版權行政執法體系,橫向要理順關系,明確定位;縱向要落實責任,加強力量;依法履行好職責。第三,構建公共服務體系。要擴充服務職能和項目,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版權公共服務。第四,建立社會參與體系。要以政府管理工作為主導,充分發揮版權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和集體管理組織的作用,合理配置,分工協作,調動社會參與版權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第五,規范內部工作體系。版權部門的工作職責應更明確,工作方向應更清楚,服務范圍應更合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實現高效務實、運轉順暢、緊張有序的目標。第六,強化國際應對體系。知識產權領域矛盾問題很多,版權領域更是國際斗爭的一個焦點。
秦艷華:暢銷書應以時效書的特征開始,以常銷書的特征結束
秦艷華在《中國出版》撰文說:暢銷書兼具了時效書和常銷書兩者的市場特征,它在市場上的表現是以時效書的特征開始,又以常銷書的特征結束。我們可以根據圖書的內容特征和市場需求狀況,理性而又自信地培育暢銷書。首先,要在圖書出版后能使其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時效書的特征,這需要在準確判斷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宣傳推廣活動,迅速占領市場,并達到理想的市場覆蓋率,其次,要敏銳把握暢銷書由時效書特征向常銷書特征轉化的時機,以避免其市場表現像時效書那樣急劇下滑,要使其進入常銷書的運行軌道;第三,要采取積極行動,展開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營銷手段,穩固原有讀者群,開發新的市場空間,使暢銷書按照常銷書市場運行規律運作下去,盡量延長其市場競爭力。
黃健: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的三大癥結
黃健在《出版廣角》發表文章說: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的三大癥結是:一,各家出版社都不愿意原來就不多的版稅利潤再被攤薄。二是國內的版權代理機構自身實力不足,體制、機制、法規也不健全,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全國20多家版權代理機構,真正能在版權貿易中發揮作用的只有三四家。因為缺少高水準的“中介”,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這既使得出版社在推薦圖書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造成雙方溝通的不暢,同時,還影響到了版權貿易的效率和效益。三是作品題材比較單一。輸出的圖書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這和歐美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中文仍處于弱勢地位,很多出版社除了把老祖宗的家底翻出來以外,很難有太大作為。
代楊:“重復與變化”會使“泛文化”出版長盛不衰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代楊在《編輯之友》發表文章說:“泛文化”出版是利用傳統文化在民眾心理上積淀深厚的優勢,且以民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優秀文化。要使目前“泛文化”出版的繁榮景象保持長久,就要遵守“重復與文化”的平衡規律。在從事“泛文化”圖書出版時,出版者要善于捕捉最受歡迎的大眾圖書的“重復”,也就是社會熱點圖書的類型;同時,要了解每一本書在共同“重復”之中的特殊的“變化”?!爸貜汀笔埂胺何幕眻D書具有大眾特征,讓更多讀者在一種低水平的認識經驗中輕松完成閱讀;“變化”使“泛文化”圖書避免跟風媚俗,體現出版價值。
楊虎:對商業屬性的推崇導致了暢銷書出版模式的“工業化”
楊虎在《出版廣角》撰文說:對商業屬性的極度推崇導致了暢銷書出版模式的“工業化”。近年來國內暢銷書營銷中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暢銷書的撰寫已不再是作者個人的事情,出版者已經開始大規模、大幅度地介入圖書內容的創作環節。在商業利潤的驅動下,他們往往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做”暢銷書,并以適應市場和讀者的需求為理由,對圖書的題材、內容、風格進行干預。寫作已經不再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創作,而成為一種具有濃厚商業味的“產品運作”行為。
何寅:出版社不要固守“圖書——書店”的搭配模式
北京印刷學院的何寅在《編輯之友》撰文說:當出版社的圖書銷量遭遇“瓶頸”時,不妨運用“2M”(Match andMix)法則來發掘新渠道。Match(搭配)。出版社不要固守“圖書——書店”這樣僵化的搭配模式,將圖書商品發行渠道也逆向思維地錯開打亂,來個“亂點鴛鴦譜”。除了傳統的書店發行模式以外,圖書可以與不同類型的終端渠道搭配,如超市、車站、機場等等。新渠道的探尋,關鍵問題是把握目標讀者的生活狀況和消費習慣。Mix(組合)。組合與搭配不同,搭配是將圖書商品與所有的零售終端一一對應,找到相關聯的渠道。而組合則是通過與其他產品形成某種特定利益的集合體,從而巧妙地進入到其他產品的終端。例如,美國一家圖書公司與寵物食品公司合作,將其他寵物類圖書與寵物食品一起捆綁銷售,直接進入到目標讀者的視野范圍內,因而取得了很好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