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清工業化內部的矛盾時,才能真正理解新經濟為什么產生。
一年一度在北大的“信息化內涵與作用”課,今年安排在9月13日。這門課常講常新,今年的側重,在新經濟的內生問題上。
說新經濟是內生的,是指新經濟是從舊經濟內部的矛盾中產生出來的;它相對于新經濟外生論,即認為新經濟是信息網絡技術從外部催生出來的。新經濟是內外因結合的產物,以往我們較為強調技術革命的作用,這個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強調,但我們不可忽視對新經濟內因的研究。
站在信息化高度,重新反思什么是工業化
我們現在定義不清信息化是什么,這與信息化歷史短有關。一件事往往要等到它發生完,人們跳出廬山之外,才能真正看清它。其實工業化也是這樣。誰定義清楚工業化是什么了?
我們總說工業化,但工業化的基本矛盾是什么?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但仔細想想卻沒人提出和回答它。不能從工業化的基本矛盾把握工業化的定義,就搞不清什么是工業化,更搞不清與工業化相對的信息化。
西方主流經濟學實際是工業化的概括。亞當·斯密在工業化的起點上,提出“分工創造財富”的命題,似乎說清楚了什么是工業化。這個命題好在,它從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基本關系上,把握工業化特征。它比個人與社會關系在邏輯上更靠前。說明農業化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分(自給自足),工業化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分離(專業化)。人們可以從中很容易推論出信息化是生產者與消費者融合(產消合一)的結論。
但實際上,斯密只是在廬山之中定義工業化,它定義的工業經濟,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規模經濟。但站在信息化這個廬山之外再看工業化,就發覺斯密對工業化的定義有重大缺陷了,它是工業化的“一點論”,只接觸到工業化基本矛盾的一個面,即規模經濟這一面。
作為參照,我認為錢德勒歷史地位將提高,因為他比斯密全面,他提出了工業化的“兩點論”,即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這兩個面。作為經濟史學家,他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跳出了工業化這座“廬山”。所謂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我們可以理解為,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都是工業化根上的東西。作為工業化的本原,具有同等地位。這一點超出了斯密的見識。
他等于補充了斯密的定義,相當于說,除了分工,還有融合;將分工與融合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工業化。因為范圍經濟(小批量多品種經濟)從本質上說,是融合主導的經濟,分工只是輔助的方面。
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這種區分,接觸到了工業化真正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分析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認為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托夫勒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同屬工業化這個大范圍,而工業社會之后是信息社會,但他也沒有明確闡述什么是工業化的基本矛盾。
其實,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這對矛盾(或者凱恩斯說的微觀與宏觀之間的矛盾),還原到生產與消費這個基本面上,說的無非是分工過度,缺乏協調。馬克思主張用計劃來協調,凱恩斯主張用政府來協調,錢德勒主張用管理來協調。錢德勒提出著名的“看得見的手”的概念,本意是指與分工相對的協調,卻被人們廣泛誤解為指政府干預。工業化中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矛盾,實際是產消之間分工與協調的矛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與生產手段之間的矛盾,也可以歸結到這一矛盾上來。
在整個工業化時期,規模經濟都處于矛盾的主導地位,而范圍經濟處于次要地位。這是因為,在馬克思和凱恩斯的時代,主導的生產力是以分工為取向的蒸汽機革命,還不存在以協調為取向的信息技術和生命技術革命,協調的生產力基礎很弱。因此非常依賴協調效應的多品種與個性化生產,部是不符合成本原則的。
但是,范圍經濟雖然處于次要矛盾地位,但它與規模經濟的競爭,在整個工業化時期,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錢德勒用1200頁的篇幅逐產業地分析了美國、英國和德國資本家們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兩種相反思路的矛盾中,苦苦探索哪個錢跟奔涌的財富更多的百年歷史,可以說,《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是一部工業化的精神分裂史和基本矛盾史。
讀透這本書,就可以像從《資本論》中了解資本主義如何被共產主義取代那樣,理解舊經濟如何被新經濟超越。原來,當信息革命發生時,由于協調型生產力的突變性發展,改變了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二百年來的力量對比,使范圍經濟從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為主導方面;使規模經濟從主導方面,下降為次要方面。分工雖然還存在與發展,但主導的方面變了,經濟的性質就變了,我們管質變發生之后,由范圍經濟主導的經濟,稱之為新經濟。
信息化從工業化基本矛盾中內生而來
當我們看清工業化內部的矛盾時,才能真正理解新經濟為什么產生。
十年來,在互聯網的圈子里,就象聽蟬叫一樣,我天天聽的是融合的聲音: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融合……,以及融合的同義詞:協同、協調、關聯、互聯、會聚、集成……等等。但當我提出融合創造財富,與經濟學家討論起來,反應總是:協調不過是分工的另一面,沒什么新鮮的;融合不也得要分工嗎?似乎這個問題不值一談。
我現在找到一個明顯的判據,可以說明分工主導與協調主導不是一回事。分工主導的經濟特征是,“品種越少,成本越低”。即專業化通過降低品種取得規模經濟性,托夫勒稱之為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協調主導的經濟特征是,“品種越多,成本越低”。即關聯化通過增加品種取得范圍經濟性,托夫勒稱之為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我在《長尾戰略》中通過分析30個行業的利潤數據,說明了后者的實證根據。隨著經濟中矛盾主導方面的不同,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逐步被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所取代。
許多人看到新經濟條件下分工仍不斷深化與發展這個表面現象,就忽視了技術融合帶來業務融合與產業融合這個更為本質的方面,犯了主次不分的錯誤。就像工業化實現后,農業產值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并不能說明工業化沒發生,關鍵要看結構變化。
我的基本觀點是,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是工業化經濟的基本矛盾。在傳統生產力條件下,規模經濟一直處于矛盾的主導方面;信息技術革命的出現,幫助范圍經濟日漸成為矛盾的主導方面,因此經濟發生了由舊到新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