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春折期間,記者采訪了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副總裁張嘉珍,就目前關于當代藝術作品市場是否存在“泡沫”、畫廊和拍賣行“角色模糊”以及一路激增的當代藝術收藏群體的結構問題與其進行了探討,她也對目前新加入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藏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收藏·拍賣》:從目前拍賣的狀況看,當代藝術的比重在持續增加,有的人說現在當代藝術的拍賣已經出現泡沫,但也有人認為,即使是泡沫,也是“蛋糕”上的泡沫,請問佳士得怎么看?
張:藝術市場其實是一個很全面大眾性的市場,它是只針對收藏者的市場。對于“泡沫”之言,其實取決于拍賣的水準和作品的品質。“泡沫”之說其實在目前的情況下不是大家主要關心的,唯一比較擔心的是拍賣的作品有沒有一個“標準”,如果沒有一個評估的水平來衡量,的確會容易出現令人擔心的狀況。
《收藏·拍賣》:那你們的標準是怎樣?
張:基本上現在當代藝術推出的都是比較年輕一代的作品,首先,看其創作概念是否獨特,是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聲音,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另外,對于同一個藝術家而言,什么作品是他創作歷程中最重要的東西,是第二點,這是兩個大的方向。這也其實可以提供給收藏家做一個參考,怎樣去挑選作品。
《收藏·拍賣》:衡量的標準中有沒有一個時間概念?一般都說作品要先進畫廊這個一級市場然后再進去拍賣行這個二級市場,但我們也注意到此次你們的拍品中有張曉剛2005年的作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畫作就進入到拍賣市場,作為拍賣行業的人士,你們怎么看?
張:整個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的確太快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市場的需求和藏家的激增導致了這些作品要很快的流轉。西方的藝術市場在結構和體制上比我們成熟很多,流轉的速度沒這么快。但亞洲當代藝術的收藏,它的國際性和它的需求量,導致了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一個藝術家兩年前畫的作品,很有可能再拿出來。雖然從拍賣的角度看拍賣誕生僅僅只有兩年的作品,這個間隔的年度的確不理想,但也還是屬于可以“容忍”的部分。當然,如果撇開拍賣行的角色不談,這個市場也的確需要藝術家、畫廊和拍賣行三方一起培育。這是一個過渡期。像張曉剛的作品,畫廊現在未必有他的作品出現。這也造成收藏家很熱烈地在拍賣場上競投,因為作品實在太少了。
《收藏·拍賣》:當代藝術作品這塊有個很特別的因素在于,早期中國的當代藝術品是海外在收藏,而且當代藝術的話語權也在海外,這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張:的確,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狀況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是從海外開始,當時整個中國甚至亞洲地區都沒有所謂的收藏群體出現。但實際上,從1995年到2000年左右,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結構就已經發生了轉變,現在可以講,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非常平均,各地區的收藏群,很平均也很固定,這個市場非常具有國際化的特征。
《收藏·拍賣》:是不是中國本身的收藏群增長得非常快?
張:對,確實是這樣。因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促進了民間資產的累積。新一代的收藏家,對當代藝術這塊有特別的喜愛,他們既認為這是收藏,也是一種投資,所以也就促成了這個群體增長得特別快。
《收藏·拍賣》:對于現在開始收藏當代藝術作品的人,有什么建議?
張: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個很關鍵性也很革命性的因素在于它非常貼切地反映了這個時代。因為在整個20世紀,中國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和社會環境上都有著巨大的變化,這些都影響到藝術的發展。大家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這也是當代藝術的收藏之門為什么這么直接地能讓藏家快速進入的原因。它不像古代書畫那樣可能會跟當下的人有一種隔閡。當代藝術跟目前的當下社會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欣賞上沒有很大的隔閡。這也引發了國際的藏家對這個藝術市場的關注。好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中國在這個時代中豐富的面貌,我們之前說到過的拍賣行選取作品的兩大要點,其實可以提供給收藏家做一個參考,怎樣去挑選作品。收藏家的角色應該是先學先讀,去認識他所想收藏的藝術家的作品。